第七章 安庆师范学院的建立时期(1980.5-1983.10)  

 

 
 
 
 
 
 
 
 
 
 
 
   
   

 

实验大楼
1980年5月至1983年10月是安庆师范学院发展历史中重要的建立时期。在短短的三年里,安庆师范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使古老的校园焕发青春,把一个在中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分校建设成为一所新型的、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大学。

第一节 学院的建立和成立庆典

一、学院的建立
1980年5月中旬,国务院批准建立安庆师范学院的教育部文件正式下达。原文是:

教育部文件
(80)教计字195号

关于同意建立安庆师范学院和徽州师范专科学校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建立安庆师范学院和徽州师范专科学校,请据此安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安庆师范学院以安徽劳动大学的中文、政治、数学、物理四个系和安庆师范学校为基础建校。学制四年。规模二千人。设中文、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
……(徽州师专方面内容略)
上述两校均由省领导,望按照高等学校的办学要求,加强领导,配备好领导班子,尽快充实和加强师资、设备和校舍等办学条件,以办好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部
1980年5月6日

抄送:国家计委、财政部,安徽省高教局


这份文件对学院来说是一份历史性的文件,它标志着皖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学院正式建立。
1980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的黄镇同志应邀欣然为学校题写了"安庆师范学院"校名。学院把墨宝精心放大刻制成校牌悬挂起来,手迹装裱制框一直悬挂在会议室,精心保存。

二、院级领导班子建设
教育部批文下达后,中共安徽省委加大了对安庆师院的领导力度,调整充实了院级领导班子。1980年6月,省委常委研究决定,任命安庆地委副书记张友奇同志兼任安庆师院党委第一书记。李子恒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学院工作;朱建华同志任安庆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党委组织部部长;陈盛业同志任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教务处长。

三、成立庆典
10月14日,安庆师范学院一千多名师生员工,满怀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了建院庆祝大会。是日上午,金风送爽,晴日高照,校门上悬挂着"热烈庆祝安庆师范学院正式建立"的鲜红横幅和四个大宫灯。大会会场设在海校时期建造的不大的礼堂,因会场爆满,不少师生坐在礼堂外聆听大会盛况。安徽省副省长魏心一专程前来参加了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省高教局副局长曾萍、省委文教部办公室主任张旭光、安庆地委副书记兼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张友奇、安庆行署副专员骆斌、安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一,安庆市委副书记李朴、安庆市副市长张英杰、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沙流辉等同志;省教育厅、安庆地、市委宣传部,安庆地、市教育局,安庆军分区,共青团安庆市委、安庆石化总厂以及池州师专、安庆一中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大会。
庆祝大会在欢乐的乐曲声、鞭炮声和热烈的掌声中开始,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盛业宣读了国务院批准建立安庆师范学院的教育部文件和各地贺电。发来贺电的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黄镇同志,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钱俊瑞、中央办公厅安庆洙、新华总社程竞明、文化部孙祥凝等同志;省内各兄弟院校、地市各有关单位也纷纷写来贺后。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子恒代表院党委讲话,他简略地回顾了学院的创建过程,提出了今后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来宾张立一、沙流辉以及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等在会上相继发言。
最后,魏心一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对安庆师范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向全院师生员工表示慰问。殷切希望安庆师院成为我省教育战线上的后起之秀。
在建院庆祝大会前后,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举行了文艺晚会、球赛;举办了古今书画展览、集邮展览;编出了纪念建校专刊等。

第二节 调整充实领导班子 健全机构开展工作

一、领导班子建设与二级机构设置

继1980年6月省委省政府任命了院级领导班子成员后,1981年安徽省委进一步充实了院级领导班子,元月3日,省委常委研究决定,张智珊同志任安庆师院副院长。11月24日,省委组织部发文通知,省委常委研究决定,吴东之同志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学院领导班子组成后,积极充实健全系处级领导班子和其他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党建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1981年元月成立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5个系党总支委员会。11月17日成立院党委宣传部,7月20日成立院务处党总支委员会和院直机关党总支委员会。
建院初学院只有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5系和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本科师范专业。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增加系科专业,1982年3月30日,成立公共课教研室和马列主义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下设教育学、心理学教研组,体育教研组,历史教研组,音美教研组;马列主义教研室下设党史、哲学教研组,政治经济学教研组。9月,成立德育教研组,开设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课。1983年2月、5月学院两次呈递报告,拟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上建立政治教育专业,后经批准,1983年9月正式建立政治教育系,设政治教育专科,学制2年。
1983年10月25日,根据教育部、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及精简机构的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党委研究将我院应设二级机构上报。11月4日,省委宣传部下文同意学院设立以下22个二级机构:
党委部门: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
行政部门:院长办公室(与党办合署办公)、教务处、人事处、保卫处、总务处、图书馆。
群众团体:团委、教育工会。
设置系室:政教系、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马列主义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含体育教研室)、德育教研室。

二、各委员会的设立
学院领导班子组成以后,还设立了一些专门委员会,负责指导全院性的工作。1981年3月4日,成立院教育实习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毕业班学生的实习教学活动。同日,成立院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全院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与院田径运动会的组织。
根据"高教六十条"的有关规定,通过民主协商推荐,并经院党委同意,院学术委员会暨各系(室)学术小组于1981年元月25日成立。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院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4月27日,经省高教局研究同意,成立院学位评定委员会。1982年4月6日,成立院保密委员会。
1982年8月31日,成立学报编辑委员会。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后于10月正式创办《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至83年底共出版3期,进行内部交流。
1981年10月29日,省高教局批复,我院晋升的首批副教授是:吴东之、乌以风、张阮林、欧贤守、蔡景亨等5人。12月28日,省政府批复,副院长副教授张智珊晋升教授,这是建院后学院的第一位正教授。1982年5月2日印发了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我院一九七七级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暂行工作细则》。9月22日,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授予我院首批七七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毕业生以文学士学位,授予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化学专业毕业生以理学士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第三节 建院初期的教学工作

1980年6月,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学院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刘和武同志参加了会议。根据会议精神,院党委决定把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进一步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81年8月4日制订了《安庆师范学院1981--1985年五年计划和十年设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后,学院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切实把学校的重心放到教学和科研上来。

一、严肃教学纪律
建院初,学院仅有专任教师144人,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61人,教员65人,助教17人。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不少教师的业务水平都有个恢复提高和补缺补差的过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学院狠抓教学纪律,要求各系要按照部颁教学计划,将应开设的课程全面开齐,所缺教师,采取请(从校外聘请教师代课、兼课)、借(向老大学短期借用)、调(能商调的急缺教师尽快调入)等办法解决,教学任务必须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作息时间等未经教务处同意,都不能任意变动。改进对学生的考勤办法,定期检查,期公布;整顿考风,严肃考纪。从教和学两方面来确保教学质量。经过物理外语两系在七八级试点,1982年11月5日,院行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从七九级开始毕业班学生都要撰写毕业论文。

二、教研单位建设
建院初,各系按课程设置了教研组。学校强凋加强教研组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各教研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听课,举行观摩教学,开展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时单位质量"为重点的教研活动,每学期举行一二次学术活动。随着教师数量增多,师资培训和学术科研逐渐提上了各教研组的工作日程,1982年3月20日,院党委决定把教研组改为教研室,并确定了5个系20个教研室正副主任职务,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

三、"四比"活动
为了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政治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调动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1982年初,院党委经过讨论研究,提出在全院教师和教研室之间开展以"比教学质量、比进修科研、比教书育人、比团结互助"为内容的"四比"活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负责。三月初,召开全院教师大会进行动员,各系、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加强了对"四比"活动的领导,有的系建立了"四比"活动日,有的系逐人建立了"四比"活动成果记录卡,随时记载和考察每位教师在"四比"活动中的表现。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各系(室)在教师、学生中进行广泛的民意测验。通过民主讨论,上下结合,全院共评出赵华荣等12位教师和数学系数学分析教研室为先进个人和集体。10月30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邀请受表彰的教师上主席台就座。呈现出赞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气氛。"四比"活动的开展积极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院后,学院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列为工作重点。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学院采取调(从高校、科研单位、机关厂矿、中等学校凋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教师)、收(接收落实政策回校的知识分子)、留(通过公平竞争,考试择优选留一批思想好、基础知识扎实的七七级毕业生)、录(录用少量社会上的专业人员)等措施,扩大教师队伍。至1982年5月10日,全校专任教师达到25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107人,教员79人,助教28人。这251名教师中,解放前高校毕业的35人,"文革"前高校毕业的104人,"文革"中高校毕业的53人,1980-1982年高校毕业的34人,中专中学毕业的25人。其中从高校、科研单位来的128人,中专中学来的63人,厂矿调入的17人,机关调入的36人,落实政策回校的7人。从学历和来源看,这支队伍普遍存在一个知识更新和业务提高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培训进修工作,学院坚持以在职进修为主、省内进修为主、自学为主、脱产外出进修为辅的原则,要求广大教师积极自学,举办了教职工业余英语学习班,各系先后成立读书小组,互帮互学。要求大专和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在本院随班听课,随班考试,读完四年制本科的必修课程。学院积极举办校际间的讲习班、学术讨论会。1982年3月14日至18日,省哲学学会原理研究会和学院联合主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学术讨论会。是年下学期学院和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82年学术讨论年会。1982年,组织了全国普通物理教学研讨会,邀请北大蔡伯廉教授主讲他的教学成果,全国不少兄弟院校物理系派教师参加了会议。1983年6月21日至7月2日,学院举办省高校政治经济学讲习班,聘请复旦大学蒋学模等著名经济理论专家讲学,安徽、浙江、江苏等省高校和党校教师600多人参加学习。建院初几年中全院有60多名教师出席省内外90多项学术活动,选派15位教师到13所大学进修。学院还邀请了美籍华人学者任之恭、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龚升、著名学者王志之、黄绮、著名作家舒芜和青年画家韩美林等2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课、做学术报告。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利教学质量的同时,初步建立趄师资队伍管理的规章制度。学院1980年编制了《教师业务考核登记表》,每学期期末,对教师半年来的教学、科研、进修等进行全面考查,并登记存档,作为教师评定职称和晋级的重要依据。1981年3月7日,为了便于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有计划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务处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实行教师完成任务考评制度:6月29日,开始在全院试行教师工作量制度。1982年10月5日正式印发了《教师工作量暂行实施办法》。1982年下半年,在对教师业务和工作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之后,制订了全院的师资培养规划,进行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以便尽快形成合理的梯队。

五、改善办学条件
学院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建院初的图书馆馆藏总量仅17万册,剔除大部分中专、小学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文革书,仅剩10万册,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远不能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学院加强了图书馆的领导力量,充实了工作人员,克服了经济困难,大量增购书刊报纸。1983年上半年,图书馆组织人力,用了近四个月时间,将书库藏书进行清点。剔除了过时不适用的图书3万余册,弄清全部藏书实数,其时数量已达13万册。是年还开设了教师资料室,开架阅览。学生阅览室增加了1000多册各种教学参考书和部分工具书,座位也从150个增加到250个。
建院初,学院的实验设备,总价值不足2万元。至1982年5月,物理系10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仅6台,教学大纲要求做的18个中级物理实验因缺仪器而无法开设。化学系1000元以上的仪器仅4台,一些较复杂的试验,如无机、有机合成分析等都无法开设。为了改善设备,学院一方面多次向省高教局要求解决物理系修理仪器和购置力、热实验室设备经费和化学实验仪器经费,一方面学院克服困难,优先加大投入,到1984年,仪器设备价值已达32万元,是建院初的16倍。

六、教学成果显著
建院三年,学院向社会输送了581名合格的毕业生,有数十位同学被北大、华东师大等校录取为研究生;在1980年举行的全省大学生作文比赛中,中文系学生阎新建的《无碑的墓地》获一等奖,王海燕的《"之"字路上》获三等奖。1983年5月4日,学院参加省第二届"大学生之春"文艺调演的3个节目全部获奖,吴玲莉获独唱一等奖,刁俊安和吴锋的双人舞获创作二等奖和表演三等奖,张礼莉的独舞获表演三等奖。在82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院崇椿同学获男子普通组链球第四名,是我省在这次运动会上获得的最好名次。这几年中毕业的刘江、章必功、罗家融、虞克明、崔宜明等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给学校争光添彩。也有大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留校任教,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第四节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建院初期,学院的很多工作都处在初创阶段,党委行政非常重视师生员工的思想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在以后三年,一直坚持开展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执行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科研、后勤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和改善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意义的认识,明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建院后,党委明确由副书记朱建华专门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规定每个党委成员除了联系一个系外,还要联系一个学生班级或教研组。院系两级党组织,注意把握师生思想脉络,抓住时机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党委注意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党内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开展"四比"(比党性、比作风、比干劲、比贡献)活动,评选优秀党员的工作也制度化,还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汇报会制度、学生德育考核制度和毕业生思想教育制度等,有力地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正常化、经常化。

二、队伍建设
党委注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1980年,学院学生数已超过千人,教职工也有360多人,但是专职学生政工干部仅3人。院党委迅速采取措施,挑选了七八名政治觉悟高、作风好,具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工作能力的干部专门从事这一工作。同时从77级学生中选拔政治、业务素质都较好,有一定政治工作能力的党员,担任半脱产的政治辅导员,半工半读。在1981年内实现每系配两名专职政治辅导员,每班一名兼职班主任,逐步形成了班主任、辅导员、专职团干和党总支、支部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983年元月,专门召开政工干部会议决定"过去留校搞政治辅导员而安排做其他工作的人员,一律归队",善解决政工干部的待遇问题,还决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始"比、学、赶、帮"活动,促进队伍建设。

三、阵地建设
党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首先,抓好政治课教学阵地,加强和改进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修订教学计划。1982年9月在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基础上增设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考核,成立了德育教研组。1982年元旦,院党委创办了机关报《安庆师院报》,配合学院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交流经验,传播信息。同时还创设了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

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十二大后,党委成立了工作组、检查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宣传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消除"左"的影响,解决认识问题,明确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对过去遗留的问题逐个进行研究,彻底平反冤、假、错案,认真地做好善后工作。先后共复查67起案件。对"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对右派扩大化和反右倾中的21人错案作了改正,对75人档案中的不实材料做了清理,随之又做了冤、假、错案的再复查工作,进一步清理了材料,先后共退还本人材料443份,销毁材料216份。同时,对14位同志原档案材料中留有的"尾巴"和不妥词句予以否定。对两位在肃反中作为"内控"对象的错误处理,经过调查重新进行了结论。
在善后处理上,对有专长、有工作能力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安排了适当工作,对年老体弱多病失去工作能力的同志作了退职退休处理;对已故的同志,恢复了名誉给予了抚恤;对受株连的亲属子女,作了清除影响工作;对右派改正人员的困难和"文革"中被批判、停发工资的同志实行了补发和补助,仅--次就补发了7111元。
学院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关心培养,工作上放心重用和大力支持,生活上关怀照顾。至83年5月26日,5位院级干部有2人为新提拔,39位处级干部有30人为新提拔。8位正副教授,有7位副教授是新晋升的,140名讲师有120人是新评定职称的。178名党员中有48人是三中全会以后吸收入党的,其中31人是教师。1982年11月8日决定在工资普凋前,从9月份起对董祚蕃等18名生活困难的教师,给予补贴,保证他们人均月收入不少于30元。并且解决了76对夫妇分居问题,其中教学人员56对,身边无子女的解决了11人,12名教职工家属解决了"农转非"的户口。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

五、思想教育工作
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常抓不懈。1981年初院党委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用"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行进一步安定的方针"指导各项工作。共举办四期学习十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学习班,参加学习的科以上干部共157人次。还组织全院师生员工进行学习考试。
1982年初,党委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分析学生思想状况,研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2月23日,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进行思想教育。6月1日,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确定近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6月份认真部署对学生品德评定工作,由辅导员逐个对学生学期的思想品德情况作出评价写出评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和教育。9月和10月先后三次召开党员科以上干部、全体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大会,传达党的十二大精神,布置学习任务,并于1983年初组织教师干部考试。11月召开党总支书记汇报会,号召在学生中开展学雷锋、学张华、创三好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学蒋筑英、罗健夫等先进人物活动。
1983年初,院党委召开十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院各部门负责人和师生政工干部120余人参加。6月25日,要求全院广大师生员工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张海迪活动,加强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8月29日,院党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要求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把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搞好,增强对党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六、文明礼貌月活动
自1982年起,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明礼貌月活动。1982年党中央号召开展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2月27日,学院召开了全院师生员工一千多人参加的开展"文明礼貌月"动动员大会。确定活动重点是"三堂一室(课堂、食堂、礼堂、寝室)"的清洁卫生和美化环境。成立了领导小组。3月院领导两次带领师生走上街头,打扫车站和马路。在以后一个月,参加大扫除达10000人次,清,除垃圾47吨,清理阴沟和下水道850米,平整土地800多平方米,种植冬青3万棵,法梧、樟树200多棵,学生中成立"学雷锋、送温暖"小组28个,做好事300余件。经认真评选,共评出化学系80级等27个先进集体和焦明哲等104千先进个人。4月30日,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会上宣读了由院工会、团委、学生会提倡订立的"安庆师院文明公约"。这次活动有声有色,中心突出,效果明显,校风、校纪有所好转,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6月16日,院党委再次召开会议,向受到省、市表彰的化学系80级等5个先进集体和朱彬等13个先进个人授奖。
1983年2月28日,院党委召开会议,部署开展第二个文明礼貌月活动。这次活动以"三有一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目标,掀起"三优--学"(搞好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创造优美环境、学习雷锋和学习先进)的热潮,推动"文明礼貌月"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3月5日、27日,团委两次组织"共产主义义务服务日"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平整安庆市青少年宫工地的义务劳动、在市区开办高考复习辅导站、科普知识咨询站,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各系、图书馆、院直机关都开从了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水平,振奋了精神,推动了教学科研各项工作的开展。

七、关于人生支柱问题的讨论
1982年10月19口,《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署名"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79级甲班程新华等8人"(化名)的题为《人生支柱就是名和利》的文章(来信),在全院各系学生中引发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关于人生观、世界观问题的大讨论,全国各地读者也纷纷来信参加讨论,中宣部也打来电话对这场讨论表示关注。
文章见报后,院党委立即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提出四条措施:由党委宣传部将《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这篇文章加按语印发全院,结合十二大文件的学习,采取疏导的方针,就人生支柱问题进行讨论,以达到弄清是非、教育大家的目的;在学生中开设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课进行理论教育;培训政工干部,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继续开展五讲四美和学雷锋、学先进活动,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之中。在讨论过程中,院系两级党组织坚持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的原则,发扬民主、敞开思想、充分说理,不搞压制。各个班级围绕讨论主题刊出专题壁报,《安庆师院》报、广播站也开辟专栏参加讨论。一些班级学生还请马列室的教师就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作专题讲座,以提高自身的认识。院系领导多次与文章作者谈心,指出他认识上的错误,帮助分析产生的根源,帮助该同学以及其他有模糊认识的同学逐步提高思想认识。
为期半年的大讨论,澄清了一些理论是非,促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了分辨、抵制错误思潮侵袭的能力,广大学生受到自我教育,提高了认识,干部教师也从中受益。文章作者所在班级的31名同学联名投书《中国青年报》,表达了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批评了文章的错误观点。文章作者后来也撰文指出:"国家不兴、个人无望;支持当代青年的人生支柱应当是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而绝不是什么名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