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安师大教学点到安庆师范学院(1977.秋-1980.5)  

 

 
 
 
 
 
 
 
 
 
 
 
   
   

 

安庆师范学院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以"四人帮"被粉碎而告结束,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77年4月和6月,安徽师范大学校长魏心一两度来安庆师范考察,提出利用安庆和师大的教育资源创办师大安庆分校的设想,因涉及管理体制而未果。
1977年5月至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连续发表有关教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的谈话中,提出要恢复大、中专学校统一招生制度。10月12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在1977年第四季度开始恢复招生工作,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中招收大学生。
1977年秋,省委文教部、省高教局根据上述精神,决定依托省内大学创办大学教学点。根据合理布局和办学条件,经省革委会批准,决定停办安庆师范学校(自1978年停止招生),在安庆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
安师大安庆教学点为本科四年制,下设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五系。行政管理隶属安庆行署,经费由省财政拨款。教学上按安师大的教学计划实施。1977年冬,安庆教学点派员参加了文革后全国首批统一高考招生。1978年2月,首批招生的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五专业每专业各1班共218名新生入学。1978年秋,五专业第二届新生229人入学。
安庆教学点成立后,全校师生在抓好本身的教学、学习的同时,开始踏上了恢复建立正规大学的建校之路。


第一节 建立新的组织领导机构

1977年教学点建立后,领导班子仍然为原安庆师范的领导班子。学校工作仍由师范学校原校长、总支书记武世鸿、副校长孙茂泽、叶阳生、刘建国等负责。学校党总支下设教工、文科、理科三个支部,系一级既无机构又无专职干部,工作难以开展。为此,学校上报地委,要求建立新的组织领导机构。
1978年夏,武世鸿调离学校。8月,怀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和武奉调来校接替武世鸿职务。
调整后的新领导班子逐步改组学校的中层领导体制和领导机构,将学校的政工组、教育革命组和行政组改为政治处、教导处和总务处。政治处由毕委川任主任,教导处由尹瑞根任主任,总务处由吴成信任主任。同时增设校办公室,根据现有的五个专业,成立相应的系级领导机构,逐步配齐主任、党支部书记等领导。党支部也由原来的文科、理科、教工三个,改设为中文系、英语系、数学系、化学系、机关等六个支部,并申报成立党委会。
1979年8月,省委发出(79)72号文件,安师大安庆教学点改为安师大安庆分校。为加强学校领导,省委派李子恒同志任副校长到校工作,安庆地委决定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盛业同志来校蹲点,原教学点领导机构照常运转。在新党委未成立前,学校形成了由李子恒同志、陈盛业同志和原教学点负责人刘和武同志碰头会负责学校工作的制度。
1979年11月,安庆分校成立党委会,由地委副书记张友奇兼任书记,副校长李子恒任 副书记、党委委员有陈盛业、刘和武。1979年6月25日,安庆教学点成立了由余怀亭等15人组成的教育工会。
党政群团组织机构的逐步建立健全,为兴办正规大学做好了组织领导上的准备。
新的领导机构组建以后,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新的教学、工作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建设好师资队伍;抓紧收回校园校舍的同时做好基建工作;加快申请建立正规大学的进程。

第二节 教学工作秩序逐步走向正常


建立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当务之急为从组织上、思想上拨乱反正,肃清极左思想的影响。文革十年中,学校是安庆地区受极左思潮毒害较严重的地方之一。地委为此于1978年下半年派出以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盛业、文化局副局长王德璋为首的地区专案组,会同地区教育局专案组进驻学校,与学校成立的以刘和武等为首的学校专案组一起,根据中央55号文件精神和胡耀邦同志讲话精神,对1957年以来学校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形成的案件进行复查,对冤、假、错案予以纠正平反,稳定学校教职工的思想,同时,学校还组织师生员工学习"高教六十条"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思想政治方面进行拨乱反正。
教学点成立以后,学校重新确立了教学的中心地位,采取多种措施重建正常教学秩序:
首先严格按部颁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点依据安徽师范大学的教学计划,将课程划分为主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实行教学任务制,学校对各门课程下达教学任务书,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书上岗教学。
其次,对"工农兵学员"出身的教师实行"补、考、定、转"四字方针。"补"让他们即随七七级教学班听课、补课;"考"即随听课班级参加考试,让这些教师补上因文革耽误了的文化课,提高专业水平;"定"即数年后根据其学习、考核的结果决定工作去留。合适从事教学工作的定教学岗位,对不适合教学的转至学校其他岗位工作,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是实行教学工作量制。对超过额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师付给相应的课酬。这一措施首先在数学系试行,随后推广至全院,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是实行严格的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学校出台一系列措施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检查:一方面将平时的上课出勤率、考试考查成绩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严格检查,一方面让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评比,同时让同课程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评价,以此促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五是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教学点克服了师资不足、基础较差的困难,很快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秩序走上正轨,并使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第三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安庆教学点是在中等师范的师资基础上创办的,虽然学校有一些堪任专科高校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但建校后立即执行本科大学的教学计划,所以师资颇感不足。为此学校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选调教师

从1978年至1979年3月,先后从其他大学和地区调进曾在大学任教过的教师32人。在选调过程中,学校首先到地区各中学、兄弟高校摸底,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选调名单。安庆地委为此专门在马山宾馆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请各县第一书记参加,当场表态学校需调哪位教师就调哪位教师,各县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放行,地委还全力动员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从其他岗位调至教育岗位,同时从安徽劳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省内外其他高校选调了一批教师,迅速壮大了师资队伍。1977年冬教学点成立时全校教职工153人,至1980年即发展到360余人。

二、搞好教师进修工作
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积极鼓励在职人员业务进修。根据实际情况,进修以在职进修为主,把搞好现授课程的教学和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同时,学校也尽量抽出人员安排离职进修。1978年到1979年一年多时间里,学校派往省内外高等院校进修的教师中,时间一年以上的有5人次,短期进修有20多人次。对教师进修,教务处做到"四定",即定辅导老师、定进修科目、定学习计划、定目的要求。除此,教务处还通过举办外语补习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在业务上进修提高。

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抓好冤、假、错案的纠正工作,解除部分教师的政治包袱 原安庆师范学校留给教学点的待查案件有74件,其中右派案件16件。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这些案件的复查工作,组织专门人员,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展开复查,对重大或疑难案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到1979年,右派案件16件全部平反,其他案件调查也基本结束。
2.恢复评定教师职称 评定教师职称是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方面。到1980年安师院建院时,学校提升了5名副教授,恢复评定了一批讲师。
3.提拔教学人员到领导岗位
学校在1979年一年中,新提拔了5名声望较高的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系级领导干部,全校中层干部中,教学人员占40%。原外交学院的讲师吴东之同志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枞阳,学校调回后,立即予以复查改正,任命为外语系副主任。
4.从生活上关心教师 为了让新调的教师安心工作,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积极做工作,想办法,在1980年前先后调进12位教师的配偶,解决他们的夫妇分居问题;为安排教师子女就业,学校分别于1979年10月和11月建立起知青服务社和知青印刷厂,安排了20多名教师子女就业;在后勤服务方面,学校一方面加强食堂管理工作,改善食堂伙食,为在食堂就餐的教师搞好生活服务,另一方面优先解决教学人员的住房问题;同时,校教育工会还以定期组织教师在寒暑假中出外旅游、组织教师看电影等方式多方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由于学校领导在思想上树立了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对教师热情关怀、充分信任;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用行动落到实处,把全校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改进教学、改善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在1980年上学期中,全校主要授课教师92人承担了64门课程58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总课时达15396学时,比教学计划规定的7299学时超过一倍以上,而学生的各科成绩均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在校领导的多方努力、全校教师的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下,到80年上半年,学校的师资力量已完全能够达到本科大学的教学要求。

第四节 努力收回被占校园校舍

本校于清末创建之初,校园即有一百余亩。经几十年不断购地扩充,至国立安大时期,校园面积已数倍于初始,除去学田、农场和城内的3处地皮,仅北门外百子桥校本部(今安庆师院校址),即有数百亩面积。校园范围东接菱湖西岸,西邻旧奎文中学(今集贤路)。国立安大迁往芜湖后,城内黄家操场地皮、平安岭地皮及校舍先后移交市里。至50年代前期,学校尚有校园面积180000平方米,约270亩,1959年11月,地区又批准师专在菱湖公社民主大队曾塘生产队(今市七中附近) 购进建校基地22500平方米,约33亩。但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安庆城市建设的需要、师专停办后中师招生人数的减少及文革的混乱等原因,外面一些单位乘虚而人,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挤占学校的校园、房舍。至1977年教学点成立时,学校仅有校园面积78700平方米,约118亩,外单位在所占校园上修建房舍建筑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这些被占情况大致如下:
五十年代末,安庆市在校园北面的郑家坂建起安徽第五纺织厂(今安庆纺织厂),为方工厂职工就近进城,安庆市从纺织厂南大门南北纵穿校园、直抵城北双井街小闸子口开辟一条大街(即纺织南路),将校园一分为二,大、小红楼、书院斋舍均在东半校园,国立安大时建的大礼堂、办公楼等均在西部校园。
1968年,原设于校园西部的地区农业合作化干校撤销(地区农业合作化干校是地区于1957年借用本校校舍开办的),经地委负责人同意,将其占用的校园校舍调给原地区汽车公司使用,此后汽车公司在所占校园上修建了房屋、围墙等。汽车公司占用校园西部面积34300平方米,占用楼房三幢建筑面积3826平方米、大礼堂779平方米。
1969年春,解放军驻皖131部队团部进驻学校,占用校园面积7017.36平方米。
1971年9月,因原地区黄梅戏剧团缺乏排练场地,经地委同意,将师范学校操场东北角705平方米土地调给黄梅戏剧团,剧团先后在校园里修建建筑物2100平方米。
1971年,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兴建时,经市出面协商,将师专时所购建校基地22500平方米凋给石化厂基建使用。
原师专附中、师范附小,校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物约8000平方米,在师下马前后均交安庆市改办为安庆六中和"反修路小学"(今健康路小学)。
地区电影公司以十万块红砖抵价占用师范学生浴室17l平方米,在校园内先后兴建有试片放映楼、宿舍、办公室等1700平方米。电影器材修配厂在校园内兴建的办公楼、车间、宿舍等880平方米。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据不完全统计,学校被原地区汽车公司、原地区黄梅戏剧团等六家单位占去的校址约50000多平方米(附中、附小除外),被原地区电影机械厂等十三家单位占用校园建筑物面积达7500多平方米:。另被外单位占用学校课桌120张,家具231件。
1978年8月31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退还占用校舍的请示报告》(国发[1978]166号文件),要求"任何单位占用学校的土地、房屋、家具、设备车辆等,原则上无条件退还学校。原被占校舍如退还学校使用,需改建而造成浪费的,可由占用单位还建相应校舍。已作价购买者,也应退还。偿还土地、房屋、家具、设备、车辆等的期限不得超过一九七九年八月底"。
根据国务院这一精神,学校自1978年起开始了要求退还校舍工作。多次给地委、省委递交报告,并在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人大代表提案等方式要求有关单位落实政策,归还校园校舍,但收效甚微。至1979年12月底,学校实有校园面积仅87000平方米,校舍面积共收回2685平方米。
在敦促有关方面归还校园、校舍的同时,学校还向省地多方寻求支援,争取资金在校内修建教学、生活用房。1979年暑假,由省财政拨款60万元修建的6000平方米理化楼开始破土动工。住在红楼后山坡上的十几户教师顾全大局,十几天内全部迁移到总务处安排的简陋房屋中,以腾出建楼地基。随后领导带头,全校师生员工均参加了建校劳动如拆砖瓦、搬桁条、平整土地等。学校的各项基建工作得到了安庆地、市委的全力支持。在理化楼和2号、3号教工宿舍楼兴建过程中,地委书记陈爱曦同志亲自主持了专门研究我校基建的常委会,成立了高校基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副专员方振华同志任组长。市建委和农委的负责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几天内解决了学校的规划和征地问题。由于地、市委的重视,基建工程得到四面八方的支持,地区建筑公司精心施工,安庆石化总厂、8361空军基地等单位先后抽出5部推土机无偿为学校服务,推平红楼后的山岗。在市委和各方面支持下,学校一天内办完了征取后壕20多亩土地的手续。安庆地委、行署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挤出20万元,支援学校新建了2号、3号教职工宿舍楼。
同时学校还广泛向社会各界多方求援,以加快建校进程。如在1980年向江西省抚州地委书记、曾任安庆地委书记的许少林同志求援,要求低价供应100立方米木材,用于修建学校年久失修的危房和解决学生的课桌椅问题。
为做好重建正规大学的准备,学校--方面到建院后仍努力争取收复被占用的校舍,一方面根据现实需要,在省、地等多方面的支援下,积极筹资征收土地、扩充校园,兴建新的校舍。

第五节 曲折申办路

从1977年至1980年,为了在这块历史悠久的育人基地上重建大学,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这里的人们进行了多方努力,走过了一条曲折的申办之路。

一、筹建"安徽师范学院"
1978年5月,省委根据安徽高等教育的布局、资源分布情况,研究将安徽劳动大学(座落在芜湖地区宣城县农村)的部分系迁来安庆,和教学点合并成立新大学。11月,省委决定将安徽劳动大学数学、物理两系迁到安庆,与安庆教学点共同组建安徽师范学院。当时成立了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由地委副书记张友奇兼任,副组长为地委宣传部部长邓竹墟,顾和贵、陈盛业、于文杰、肖培祥、刘和武为领导小组成员,临时负责建校工作。后因劳动大学两系不肯迁宜,未果。

二、学生的呼吁与努力
虽然省委决议将安庆教学点改办为一所正规的"安庆师范学院"或"安徽师范学院",并上报国务院请求审批,学校也从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各个方面准备,但到1978年元月9日,国务院公布169所新批准的大学名单,学校仍不在其中,这给师生带来了很大的震动。11日,全校学生向地委提出加快建院步伐的要求,地委主要负责同志接见了学生代表,当即派出干部到校协助学校领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及时向省委汇报。经省委同意,1979年1月13日,各系选派出阎新建、刘江等10名学生代表到达合肥。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胡开明、省委文教部长李广涛、省高教局副局长郭诚同志接见了学生代表。
学生代表向领导提出四个问题,一是学校申报未获批准的原因,二是省委于1978年筹建安徽师范学院时答应给学校60万元的基建费用是否能到位,三是要求成立正规大学领导机构,四是根据现实需要,要求省委给学校调配师资。
省委领导对同学的问题做出明确回答:虽然上报国务院的申办报告未获批准,省委将继续申报;60万元一定会给;同意成立大学党委,由省地委共同考虑人选;同意给学校调配一些教师。
由于省委对同学们的要求一一做了肯定答复,学生代表们很快回校,学校秩序也恢复正常。因已临近寒假,期末考试延期至1979年上学期开学初进行补考。

三、首次赴京汇报
1979年2月开学后,学校领导将筹建新的大学列为第一要务。2月底学校再次向省委提交建院申请报告。在广泛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经省、地两级同意,学校决定直接派人赴京向教育部汇报情况,反映师生的愿望和要求。
3月28日,教学点负责人刘和武、教务处副主任洪仲明和教师代表潘蕴华等三人代表学校赴京汇报。三位代表在北京得到了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黄镇同志、文化部艺术局孙祥凝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钱俊瑞同志、新华社总社国内部政治组程竞明等同志的关心和多方协助。
教育部计划司舒若司长和张展平同志亲自听取了他们的汇报。代表们重点汇报了4个问题:(1)本校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老安徽大学的所在地,解放后又曾办过安庆师专,文革后的安庆师范学校也是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具有大学专科教学性质,有办高等师范学院的基础和条件;(2)安庆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民间文风昌盛,社会人文荟萃,又濒临长江黄金水道,经济条件较好,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安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社会环境,同时皖西南地区尚无一所正规大学,从历史文化环境和全省高教合理布局上看,重建一所大学很有必要;(3)皖西南一带生源基础雄厚,中小学教育普及率高,基础教育扎实,在1977、1978两年高考中,安庆地区的录取率都居全省之首,能给这座高校提供高质量的生源;(4)省、地两级都有在安庆重建大学的积极性,学校师生员工有办好大学、培养高级人才的强烈愿望。
舒若司长听取了一个多小时的汇报后表示将向部领导汇报,并可能派人到安徽去考察,如果安庆确实具备办学条件,计划司将尽力争取。
4月16日,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黄镇同志率团从云南前线慰问归来,17日,黄镇同志在家中接见了学校代表。在听取代表们汇报后,黄镇同志果断地表示全力支持在安庆重建新大学。
4月18日,赴京代表返回合肥,把汇报情况及结果向省教育厅简要汇报,要求省厅再次呈文上报教育部。

四、中央教育部、省委文教部派员来校考察
5月13日,中央教育部派遣李邦平、张展平两位同志经合肥由省教育厅杨干秋同志陪同来到安庆。在此前几天,省委文教部又委派李子恒同志来校了解情况。
5月14日,在安庆地委副书记张友奇同志陪同下,李邦平、张展平、李子恒、杨干秋等来到学校,他们首先听取了校领导的汇报,随后又在校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校园,并为全校师生积极争取建校的精神风貌所感动。
在听完汇报和视察校园后,李邦平和张展平同志表示将尽量争取建院报告早日审批,并明确表示教学点学生毕业待遇等同正规大学毕业生。

五、改称"安师大安庆分校"
1979年4月20日,安徽省委文教部、省教育厅召开座谈会,省委文教部李广涛部长在会上发言指出:"对现在中央未批下来的大学和专科班、教学点,名称统统改为X X大学的分校,分院",根据这一精神,省委于8月下发(1979)72号文件,改"安师大安庆教学点"为"安师大安庆分校",并由省高教局颁发了图章。虽然"教学点"改为"分校",但学校的隶属关系等一切都没有变动。

六、再次进京汇报

中央教育部来人考察后,全校师生盼望着喜讯早日传来,但到1979年底,仍是杳无音讯,经过学校与北京联系,获悉建院报告在国家计委搁浅。于是,学校领导决定再次派遣刘和武、洪仲明二人进京了解情况,敦促报告早日审批。
1979年12月,刘和武、洪仲明再次赴京。黄镇同志在百忙之中接见了两位代表,转告教育部考察后态度比较积极,他们将积极促成国家计委早日会签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学校要加快建校进程。
经过3年多的不断努力,在黄镇同志的关心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团结奋斗下,1980年5月,国务院批复教育部5月6日(80)教计字195号文件,同意建立安庆师范学院。
1980年10月14日,安庆师范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建院典礼。从此,这块古老的育人基地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