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安庆师范学院的建设时期(1983.10-1994.8)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各项工作也进教工宿舍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指引下,学校在党建、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努力加强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改革。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学院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转机,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学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得到黄镇同志的关怀和支持,1980年12月2日和1988年5月10日黄镇同志两次亲临学院视察工作。

第一节 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1982年9月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学院于1983年秋进行了机构改革和各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和建设。

一、院级领导班子的调整
1983年10月2日,省委决定,省委组织部组干三(1983)166号文通知,朱建华同志任安庆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学传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徐际鸿同志任副院长、党委委员,王德璋同志任副院长、党委委员。李子恒、陈盛业、张智珊、吴东之等同志到龄退出领导岗位。调整后的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由原来6人减少到4人,在年龄结构上,新领导班子平均年龄50岁。
10月13日,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厚宏同志在学院中层干部会议上代表省委宣布了院级新的领导班子,肯定了我院取得的成绩,对新的领导班子提出了希望。朱建华代表新的班子表示决不辜负组织上的信任、领导上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希望,继续发扬建院初期倡导的"团结、苦干、革新、求实、献身"精神,做出应有的努力。
1984年10月8日,省委决定,省委组织部(1984)500号文件通知,任命韩永荣同志为副院长。王德璋同志调往省体委。
1987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邓其封同志任安庆师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韩永荣同志凋省社科院。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姜彦鹏同志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际鸿同志调往省广播电视大学。
1991年4月5日,省政府任命张铃同志为副院长。4月29日,在院第一次党代会上,张铃同志当选为党委委员。刘和武同志当选为党委委员,并在纪委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2月,姜彦鹏同志调往海南。
1992年8月,省委决定张伟向志任院党委副书记。9月省委决定张铃同志任院党委副书记。9月,省政府任命张铃为院长,陈自诚、汪良发两同志为副院长。同月,邓其封同志调往安徽师范大学。1993年5月张铃同志调往安徽大学。

二、充实二级机构
1983年11月4日,省委宣传部下文同意我院设立22个二级机构,院党委立即着手进行二级机构的凋整改革,到1984年3月二级机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基本完成。3月15日,省校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批复了张德权等31位系处级领导干部的任职。到四月份共选拔安排了42名中层干部,他们平均年龄4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5%,其中90%的同志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二级机构调整后,对科室负责干部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充实。
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院级班子不断充实调整,学院也设置了一些新的机构,1984年5月,根据宣教口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我院二级机构设置的批复,我院二级机构共设30个:
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机关一总支、机关二总支、中文系党总支、外语系党总支、政教系党总支、数学系党总支、物理系党总支、化学系党总支、工会、团委。
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保卫处、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政教系、马列主义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德育课教研室、图书馆。
1984年3月30日,成立成人教育委员会;下设成人教育办公室。5月15日成立安庆师 院夜大学。 1984年6月20日,成立院奖学金评审委员会。
1985年元月1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学衔委员会组织办法(草案)》,在原学术委员会基础上,成立院学衔委员会,共22人组成。9月成立历史系。
1986年元月,成立历史系党总支。10月20日,成立院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共9人 组成。
1987年8月成立体育教研室。12月23日,成立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委员会,共6人组成。
1988年6月23日,院德育教研室改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7月16日成立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学报编辑部。7月14日,成立院劳动服务公司。
1989年元月18日,成立学生工作处。9月5日,经院长办公室研究决定成立院教职工住房分配委员会。为了开展行政监察工作,完善和加强学院内部监督体系,10月17日,成立院监察室。
1990年3月,成立美术系,撤销公共课教研室,成立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7月,财务科升建财务处。
1991年2月28日,成立党委学生工作部。同时成立中共安庆师院党校。11月成立美 术系直属支部。
1992年5月,成立科研处。10月7日,成立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1月1日,成立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1月21日,成立成人教育处。
1993年6月1日,成立外事办公室。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8月26日,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
1994年3月2日,成立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第二节 办学指导思想

1983年3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4月5日,党委召开了全院教职工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各系、各部门组织讨论,着重就进一步提高改革高等教育的认识和如何改革我院各项工作的问题提出意见。4月25日,在综合广大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安庆师范学院改革和发展方案》(讨论稿),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公布。方案提出以下改革措施:一、设置新专业,多种形式办学;争取在八五年以前,设置法制教育、生物、音乐、美术专业;举办中学教师培训班;接受委托代培任务;承担在职干部培训任务;争取在年内创办夜大学;争取1985年前招收研究生。二、进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管理制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三、改革学生管理工作。四、改革后勤管理工作。五、改革领导体制,精简管理人员,搞好"五定"工作。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系主任负责制;教学行政负责人实行任期制。10月,新任党委领导班子决定从本院实际出发,用改革、创新精神,搞好各项工作。
1984年3月20日,党委召开全院中层干部会议部署工作,决定以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工作的决定》,学习上海交大的改革经验,实事求是,积极改革,克服困难,开拓前进。5月12日,党委讨论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省高校管理工作暂行规定》,成立了学院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就管理工作的改革做出了初步安排。
1985年2月27日,学院在安排新学期工作时指出,要遵循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改革工作要迈出新的较大的步子,立足办好现有专业,提高办学质量,同时从实际出发,增设新的短线专业,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6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学院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决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扎实地推进教学改革。10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十二届四中、五中全会召开以后,党委及时做出决定,要加强社会主义"四有"人才的培养,坚持共产主义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抵制各种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改革,开拓前进。
1986年元月,院党委决定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改革进程,成立院改革工作班子,负责全院改革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地加强师生员工的"四有"教育和法制常识的教育,开展"端正学风、树立良好班风、做新时期'四有'大学生"的活动。
1987年8月31日,党委召开全院中层干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十三大文件精神,大力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
1988年3月18日,学院在部署新学期工作时提出,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三大文件,以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增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和活力,努力把学院办出应有的特色和水平。1989年3月,院党委决定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势教育,治理育人环境,整顿教学和工作秩序,严格管理,依法从严治校。
1990年3月31日,院党委召开全院党员、干部、教师大会,传达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广大师生进一步稳定学校局势,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求得进一步发展。
指导思想的突破 1992年3月4日,根据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院党委召开全院党员、干部和教师大会,学习中共中央2号文件,要求全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学院的教育改革和管理改革,促进科技开发事业,以学院的智力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全院师生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工作,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改革开放的大潮。会议以后,全院深入贯彻中央2号文件精神,广泛发动教工群众献计献策;集中精力抓改革,办实事,求实效。努力探索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路子;抓科技开发;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协议接收前市文化局电影机械厂;成立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临街开发计划;争取世界银行贷款;争取教学主楼立项;学院的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1992年暑期,省委、省政府充实调整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张铃同志任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伟同志任党委副书记,陈自诚同志、汪良发同志任副院长。新的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带动全院抓管理,促改革,求发展,使学院各方面工作有了新发展。12月5日至9日,院党委集中3个半天时间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十四大和省委五届一次全体会议精神,研究落实加快我院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措施。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委认真学习,根据《纲要》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决定走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以法治校,强化管理,狠抓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适应改革发展。


第三节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办学质量

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保障教育改革的制度体系,十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系科专业建设

1983年11月,学院共有政教、中文、外浯、数学、物理、化学5个系和马列主义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含体育教研室)。1984年3月,成立德育教研室。11月27日开始筹建历史专业,12月28日,省教育厅批准学院1985年设置历史专业,暂定学制:二年。1985年4月12日,院党委决定成立历史系筹备组。9月历史系正式招生。
1987年8月5日,成立体育教研室。10月7日,学院申清开办政教本科,学制四年。10月8日,申请增设艺术专业(暂招美术专科班)。
1988年5月18日,学院申请增设历史本科,学制四年,拟于1989年秋招生。6月23日,根据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时期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改为思想政治教研室。1988年9月,政教本科和美术专业开始招生。
1989年12月,省教委批准成立美术系。
1990年3月7日,撤销公共课教研室,成立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学院抓住时机,充分发挥本校人才优势,根据中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1992年11月13日,申请增设计算机与财会管理、工业分析、贸易经济等十五个非师范性专业。至1994年,学院共有17个常设专业,其中本科7个,专科10个。

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尤其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以后,学院进一步强化教学的质量意识,以法治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983年6月16日,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学院决定,从1983年起将学生的单一助学金改为助学金和奖学金相结合的发放制度,为了加强领导,于1984年6月20日成立院奖学金评定委员会,共14人组成。6月25日,再次修订奖学金的评审发放办法。1988年9月29日,根据几年来实行的情况再次修订印发《关于实行学生专业奖学金制度的办法》。
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学院还狠抓对学生的管理。1988年,学院根据国家教委《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订了《安庆师范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试行)。1989年元月13日,根据院党委"治理育人环境、整顿教学秩序、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将原有的校纪校规进行补充,印发了《安庆师院关于加强学生管理的补充规定》。1993年4月5日,印发《关于实行留(降)级、退学、留(降)级试读、退 学试行办法》,1993年12月27 日,印发《关于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的补充规定》,严格学生学籍管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还加强教学诸环节的检查监督和评优考核。建院以后一直坚持实行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在1984年11月11日至12月24日的期中教学检查中,首次开展评估教学质量活动。由教务处统一印制三种(安庆师范学院教学情况调查表),表一表二由学生分学习小组座谈填写,表三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教师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室主任填写,1987年开始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正式进行探索和尝试。1990年编发《安庆师院教学管理规定》。1994年7月10日,成立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估领导小组。自1993年起学院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建院初专任教师144人,至1983年达到259人。院党委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要用"战略眼光重视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要制定出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的规划,提倡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进修"。1984年又提出"抓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创造条件设立教师进修专项经费"。
1986年5月30日,院职称改革工作进入准备阶段,成立学院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朱 建华任主任委员。经过一年多的评审,到1987年12月7日,首批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基本结束。12月23日,成立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委员会,邓其封任主任委员,共6人组成。1988年3月底,教师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结束。经过这次评聘工作,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共评聘教授吴东之、张铃、乌以风等3人,副教授于秦生等76人,讲师146人,助教85人。副教授平均年龄55岁,其中最年轻为42岁,讲师年龄平均45岁。至此,教师队伍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变,合理的师资梯队基本形成。大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各专业也有了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这次专业职务评聘,实际上是对全院各类专业技术队伍的一次大检阅,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一次系统的回顾总结。
学院一直重视师资培训工作,至1987年11月10日,共派出进修达99人次,进修半年的有30人,一年至一年半的有6人次,进修2年的3人。进修人员已晋升副教授的6人, 师57人,助教33人。1989年,学院制定《关于教师培训(进修)的规定》,在助教层次的教 师培训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制度后,讲师以上骨干教师的培训得到重视。
为了充实师资队伍,学院从毕业生中逐年选留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1986年6月10日,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制定了《关于选留毕业生的暂行规定》,从选留的条件,选拔的办法、要求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切实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完成,1990年6月,学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教师教学工作量统一计算暂行办法》。1991年2月,制订了《安庆师院关于教师业务考核暂行办法》,规定教师-学年进行一次业务小结,作出自我评价,形成文字,填入《教师业务考核登记表》,上课时数,教研室评语也一并填入。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993年3月15日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印发了《关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的暂行办法》。
学院在师资队伍建没方面,还积极地完善政策导向,对教师给予表彰奖励。1986年5月28日,院党委印发《关于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政工干部、先进工作者的暂行办法》,并决定从1986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表彰活动。1987年6月9日,再次开展评选表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活动。1985年石云孙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人民日报》1986年教师节配图片予以报道。1988年李思明老师被评为省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1989年9月,王其申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8月,李思明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92年,张铃、吴东之老师获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章沧授、包荟梁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曹志华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姚仲明老师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3年包荟梁、闵传超、毕镇环、张振声、潘伯高、李善祥等老师获首届曾宪梓教学奖。1994年桂继述获安徽省徐悲鸿基金会首届教育基金奖。

四、努力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

1987年院图书馆图书有17万册,1991年达21万册,各系也逐步建立了专业图书资料室。1994年,全院共藏有图书资料34万册,其中图书21万多册(内含古籍线装书2万多册,外文书2万多册,社会科学图书8万多册,自然利,学图书3万多册,"人大"分类法图书3万多册)。报刊(合订本)14万多册(其中报纸2千多册,期刊)万多册,社会科学杂志5千多册,自然科学杂志6千多册,人大复印资料1千多册,综合类索引6百多册),并系统地收藏了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版善本古籍图书《初学说》、丛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及《申报》、《民国日报》等重要资料。学院还订阅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
学院的科研教学仪器设备也不断地得到改善,1985年学院开始购买IBM-PC计算机5套和APPLE-Ⅱ计算机l5套。200元以上的设备达到1876件,价值55.6万元。1992年12月14日,学院成立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陈自诚任主任。1993年元月29日,国家计委批复学院接受世行贷款60万美元。随着世行贷款购买的仪器设备逐步到位,1993年,学院拥有价值200元以上科研教学仪器设备2733台,总价值161万元。1994年3月10日,学院设置FM调频信号机,开通了输出频率为70MHZ-90MHZ、功率为3W的外语调频台。每台500元以上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已达615台。

五、教学成果显著
随着系科设置的增多,学院的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1980年在校普通班学生仅581人,至94年已达2000多人,为地方上输送了近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学院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1992年学院大学英浯考试成绩位居全省23所本科院校的第12名。1993年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八级统考,平均分超过全国高校平均分。]994年外涪系在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中及格率为39.34%,超过全国高校37.82%的及格率,远远超过全国师范院校25.1%的及格率,平均分也超全国和全国师范院校平均分。

六、初具规模的成人教育
根据1983年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央关于加强教职工教育的指示,为了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多渠道地为四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开办各类成人教育工作,学院于1984年报请省教育厅批准,于3月30日,成立安庆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委员会,5月15日,成立夜大学。5月25日,安庆师范学院夜大学正式招生。8月21日录取首届党政干部专修科80余名新生。9月首届夜大学中文、政教、化学三个专业开学。1985年4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学院成立夜大学。此后,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先后接受青海、驻宜部队、海南、新疆等地委托培养学员,到1986年7月16日,已设党政管理、中文、新闻、物理、化学、电气工程、生化制药、图书馆等9个专业。拥有成人教育20个班级,在校生878人。为了适应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为周边地区培训中学教师,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院开办函授教育。1988年10月31日,学院撤销成人教育委员会,其下设的成人教育办公室业务并入教务处办理。为了便于开展成人教育工作,1989年2月25日,教务处增设成人教育科。为了扩大专业层次,1992年8月4日,申请开办夜大学函授本科教育。11月21日,成立成人教育处。1993年元月3日,成立人才培训中心。1994年3月10日,申请增设专门用途英语等十个专业。
学院成人教育的近十年,共招收国民学历教育2000多人,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办学的路子,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先后短期培训达6000人,联合办学培养近5000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节 发展迅速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方针与主要方向
近二十年来,学院党政领导重视科研工作,广大教师从本省本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优势,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学院的科研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1988年元月3日,学院在教务处增设科学研究科。同时确立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科学研究,鼓励技术开发"的科研方针,自然科学选定人工智能研究、氨基酸金属络合物研究、血精素提取和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等作为重点。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古籍整理、陈独秀、桐城派、中国美学史、唐代文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据"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工作,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师资水平的提高、科学内容的更新、新兴学科的形成都有赖于科技工作的开展"的精神,1992年5月30日,经省教委批准,学院成立科研处并逐步完善科研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993年2月23日,制订印发了《安庆师院科研经费管理试行条例》。7月8日,印发了《安庆师院学术交流管理暂行条例》。1994年制定《安庆师院科研成果奖励暂行条例)。

二、科研队伍建设

为了逐渐形成学院的科研特色,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1984年3月24日,根据中央"古籍整理工作可以依托于高等院校"的指示和84年3月全省古籍整理会议精神,发挥我院在古籍整理方面的优势,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室。1988年5月28日,经申请省教委同意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1989年7月28日,为了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和开发,成立应用化学研究室。1993年3月1日,成立精细化工研究所。1985年12月20日成立了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1992年5月20日成立学院陶行知研究会。各系也先后成立了中华文化研究室、陈独秀研究室、朱光潜研究室等科研机构。
为了提高学院科研水平,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学院从1994年起设置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创办学术刊物
1982年8月31日,成立了安庆师院学报编辑委员会,10月《安庆师院学报》正式创刊,出版了第一期《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出半年刊,1984年出季刊,1984年11月23日,省委宣传部批准《安庆师院学报》自1985年起正式在国内公开发行。它是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反映学院教学和科研成果。1988年7月6日经省教委同意成立学报编辑部,其后又创办《安庆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获准国内公开发行。学院于1984年10月创办(教研报),它是学院主办的高等教育研究类的刊物,季刊,内部发行。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讨教育内部规律,及时介绍学院教育改革动态,交流教学经验和教育管理工作经验。1986年3月10日,成立了《教研报》编辑部。

四、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活跃学院学术气氛,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学院积极开展国际、校际学术交流活动。学院先后邀请美国田纳西州大学黄道行教授,美藉华人学者任之恭,美国伊斯曼公司研究员,美籍华人王煦先博士,美加州大学罗杰·彼德斯教授,美籍华人吴自琛,加拿大汉学家汉斯教授等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此间应邀来院讲学的专家教授还包括中科院学部委员马大猷,新华总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方言,清华大学张钹教授,中国科大李建民教授,华东师大陈旭麓教授等。学院吴东之教授1983年被北京外交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并担任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辨委员兼评阅人,1986年8月被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聘为客座教授和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张铃教授数次赴欧美出席国际人工智能学术会议,谢澍田副教授应邀至韩国进行学术交流,张杰、虞克明等一批青年教师先后赴新西兰、英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作访问学者。学院从1985年起每年的五月定为"学术活动月",开设系列学术讲座,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各系也经常开展各具特色的学术活动。

五、科研成果
这个时期,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1993年12月,教职工正式出版的专著、译著、教材,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学术性论文、译文、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各类学术会议上交流的学术论文、应用科学研究中通过鉴定的应用成果,共1732项。其中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安庆师院学报》共出版45期,《教研报》出版30多期。
在自然科学方面,数学系张铃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与清华大学张钹教授合作的《逐次SA搜索算法和它的计算复杂性》成果于1984年9月在意大利比萨召开的欧洲第六届人工智能会议上获欧洲人工智能奖。其论文被评为"搜索与规划"最佳论文。1985年7月省政府授予张铃同志贡献奖,颁发金质奖章,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晋升两级工资,奖金5000元。1986年该成果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承担"八六三"计划课题《自动任务规划、路径规划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化学系与其他单位协作的"氨基酸配合物理论及应用理论研究"取得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碱性蛋白酶2709的菌种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填补了省内空白,"鲜猪血酶法提取氨基酸"取得成功并应用于生产,"猪血中提取血精素"已完成提取分离工作,临床试验并通过省级鉴定。
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乌以风教授专著《天柱山志》填补了国内山志的空白,他还著有《儒、释、道三教关系史》、《李卓吾著述考》、《马一浮先生学赞》等著作;吴东之教授主编《中国外交史参考资料 (1911-1949)》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外交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第二届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他主编的《中国外交史(第一册)》、译校的《宋家王朝》被台湾列为地下出售的禁书目录中第一条书目。(《参考消息》1986年11月19日);在古籍整理方面成绩可观,先后有张仁寿副教授点校的《旧闻随笔》,徐凌云副教授、许善述副教授点校的{唐宋笔记小说三种}石云孙教授点校的《尔雅翼》等著作出版。在语言文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已有李思明教授《水浒词汇研究》,石钟扬副教授等著《戴名世论稿》,石云孙教授《词语的选择》,余昌谷副教授的《小说艺术形态》,张宁生副教授《情爱与性美》,朱式蓉副教授《朱光潜一从迷途到通径》,谢澍田副教授编《九华山志》,章沧授副教授《汉赋美学》等专著出版。1990年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出版了论文集《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选》。

第五节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一、党建的主要工作
1983年,学院党委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整顿党风 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学院的整党工作于1984年11月21日全面展开。党委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详细的整党计划,在11月上旬先后召开了三个座谈会,邀请各党总支负责人、各民主党派成员,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党外人士座谈学院党的组织、党员思想等基本状况,充分听取了党内干部群众对整党的意见和建议,11月中旬,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整党骨干培训班,讨论了本院在整党中应予解决的主要问题,党委和各党总支均组建了两套班子,以保证整党和日常工作两不误。11月21日,全面整党动员大会在学生阅览室召开,党委书记朱建华作动员报告,宣布整党正式开始。各总支成立了由3人组成的整党领导小组。参加整党的有245名党员,以支部为基本单位建立了18个整党学习小组。
整党历时十三个月,经过学习文件、对照检查、整改、组织处理与党员登记、检查总结等五个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了《中央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中提出的整党任务。1986年1月25日,省委宣传部同意我院结束整党。通过这次整党,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政策的教育,在一些大政方针问题上统一了思想认识,提高了同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通过整党,党员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党的优良传统逐步恢复。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完成了核查"三种人"的工作,进一步纯洁了党的组织。
在整顿党风、从严治党方面,学校党委充分发挥了纪律检查部门的作用。根据中纪委《关于健全党的纪律检查系统、加强纪检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党委建立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机构,任命了纪委副书记。多年来,院纪委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查处违纪案件、进行党风党纪教育、反对不正之风、协助党委搞好整党与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2、民主评议党员 为了加强学院党的思想建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和实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文件精神,院党委1990年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在工作开展之前,院党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多次召开会议,反复研究制订符合我院实际、便于实行的方案;二是对全院31个党支部班子进行了改选和调整,举办了支部书记培训班,为搞好评议工作准备了骨干力量;三是从机关和各系抽调了10名较得力的干部,组成评议办公室;四是召开全院党员大会,进行动员教育,狠抓了思想认识。评议活动经过学习文件个人小结、民主评议、组织评定4个阶段,到12月中旬评议工作圆满结束。由于院党委、各总支、支部下了大力气抓,党员受到了一次较集中系统的党规党法教育,党性观念有所增强,素质有所提高,党的三大作风,特别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对党员的德、能、勤进行一次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意识,密切了党群关系。找出了党的组织自身建设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打下了基础。
为了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学校党委根据省委高校工委的统一部署,1992年3月用四周时间分学习、自评、评议三大阶段再次进行了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此后,民主评议党员成为制度,定期进行。
3、创先评优,树立榜样 多年来,院党委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不断推进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自1983年到1994年,学院进行过多次评选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还有不少单位获得上级表彰。如化学系学生党支部1986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先进党支部"。 1989年9月被安徽省委授予"高等学校先进党支部"称号。1992年7月,化学系党总支被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全省高校先进党总支"称号。
4、健全组织,加强教育 为了加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学院党委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1983年,党委下属的总支部委员会共8个,随着学院系科的增设,相继成立了历史系党总支、艺术系直属支部、图书馆直属支部和机关第三总支。
为了提高党员素质,院党委重视党员教育。1985年整党以后,党委把抓好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注重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认真解决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教育党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党性观念,抵制拜金主义和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合格党员。1987年以后,学院党委对党员加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1988年党的十三大以后,根据中央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加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990年到1992年,针对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采取各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反对"和平演变"的思想教育。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以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第一、二卷再版以后,学院党委开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十四大党章,加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为了使党员教育卓有成效,学院党委重视制度建设。坚持了"三会一课"制度,基层组织定期换届制度,党委、党总支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贯彻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
为了抓好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培养、教育工作,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1987年12月5日学院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为主成立业余党校并开始第一次党课教学。党校采用上课、自学和讨论、电化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业余党校先后开办了6期培训班。经过业余党校培训的积极分子、党员,受到了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普遍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观念,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1991年2月,院党委撤销业余党校,成立中共安庆师院党校,朱建华兼任校长。

二、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经省委高校工委批准,1991年4月27日到29日,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出席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85位,特邀代表5位,列席代表12位。省委组织部、省高校工委和省教委党组派员到会给予指导。
大会开幕式由党委委员、副院长姜彦鹏同志主持,党委副书记、院长邓其封同志致开幕词。
开幕式上,省委高校工委党组副书记刘伦光同志代表省委高校工委讲话,对大会进行了指导提出了希望。党委书记朱建华同志代表上届党委向大会作了《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办好安庆师院》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建院十多年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
大会听取了纪委副书记胡世荣同志代表纪委所作的工作报告。
在29日的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共安庆师院新一届委员会委员,他们是:朱建华、邓其封、刘和武、张铃、吴兆贵、姜彦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他们是:刘和武、包荟梁、汪良发、胡世荣、桂继述;会议通过了关于党委和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最后,党委副书记黄学传同志致闭幕词。
大会闭幕后,经新的党委、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朱建华任党委书记,邓其封、黄学传任副书记;刘和武任纪委书记。

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与统战工作
1、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

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是学院党委的重要工作。"文革"前及"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政策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到1983年全部平反纠正。为了贯彻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关于认真检查一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情况的通知》精神,学院领导班子于1984年3月,成立了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兼任组长,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印制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登记表",召开座谈会,走访30多位重点对象,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清除了"左"的影响。到1986年6月,各个时期各类历史错案47起全部平反;因错误受株连的4户家属子女的非城户口已经恢复;需要清理的166人档案已全部清理,抽去不实之词的材料3555份;共发展214名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基本解决丁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提拔任用了一批知识分子担任二级机构领导干部。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2、统一战线工作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委的重要工作之一。1984年以来,学院党委认真贯彻中央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4年5月,成立党委统战部。院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充分发挥了民主党派在学校政治生活、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学院的民主党派组织,也不断得到发展。1981年3月成立了民盟安师院支部,1986年11月成立了民革安师院支部,1990年2月成立了民进安师院支部,1990年9月成立了九三学社安师院支社。至1994年,学院共有民革、民进、民盟、九三学社四个党派支部(社),有包括农工民主党等5个民主党派组织成员50多人,非党知识分子200多人。吴东之教授曾连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民进安徽省委第二、三届主委,1989年补选为安徽省政协第六届常委,1993年当选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兼提案委员会主任。学院先后有10多位民主党派成员和知识分子代表担任过安徽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也有10多位担任安庆市及大观区政协委员。他们在国家与地方的政治生活中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为民主党派"知情、出力"创造条件,每年召开座谈会和通报会,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学院召开党代会、教代会和一些重要会议,都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党委还安排民主党派成员担任特邀监察员。 党委重视海外统战工作。1994年6月16日,学校成立了海外联谊会。

四、教职工代表大会
学院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群众路线,搞好学校的民主管理,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形式。学院首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于1985年6月3日和4日召开。会议正式代表69人,列席代表11人,特邀代表10人。党委书记朱建华致开幕词。省教育工会副主席马萍致贺词。代院长徐际鸿向大会作了题为《团结起来、开拓前进、为办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庆师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洪仲明代表教务处作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的报告。方明光代表大会提案组作了《提案征集和处理情况》的报告,代表们审议通过了《院长工作报告》、《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和《教职工住房分配管理的规定》。大会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成立了院教代会常设机构一一执行委员会,黄学传同志致闭幕词。
1991年12月20日至21日,学院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院党委副书记黄学传致开幕词,院党委书记朱建华代表院党委致词,院长邓其封作题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办好安庆师院》的工作报告。童齐元作了题为《发扬教职工主人翁精神,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会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工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安庆师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选举产生了学院新的"两代会"委员会,副院长张铃致闭幕词。

第六节 改革开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等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通过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数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每次都冲击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形成干扰。特别是1986年底和1989年两次大的自由化思潮泛滥之时,学院党委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坚持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部署积极地做工作,从而保证了学校的教学、工作秩序的稳定。

一、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1、 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1987年5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对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在改进学校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一些规定。院党政领导认真学习了中央的《决定》,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党委决定进一步理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对学生工作机构作适当的调整,建立党委学生工作部和院学生工作处,两单位合署办公,负责组织学校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毕业分配等工作。1993年8月,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加强对学生工作的领导,院党委成立"安庆师院学生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学生工作常设机构,由党政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
学院党委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1982年起,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政治、业务素质都过得硬的同学留校担任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1984年12月20日。举行了首届优秀政工干部表彰大会。1985年制定了《安庆师院政治辅导员暂行工作条例》,9月25日,首次实施《条例》,聘任43位政治辅导员,向他们颁发了证书,把他们的工作实绩和奖励挂起勾来,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任职期间,学院采取各种措施,对他们加强培养、深造。院党委经常召开辅导员工作会议,从1985年起举办系列讲座,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水平。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精干过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
2、重视主渠道,加强两课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认识两个必然性,起到了重要作用。1985年8月,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对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作了原则规定。1986年3月,国家教委下发了贯彻中央《通知》的意见,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出于明确罢求。为了贯彻中央的《通知》精神,搞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学院顺利地完成了《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向《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课程转换工作,同时,还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专题教学。
为了加强"两课"教学改革,1988年将德育教研室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1993年将所开设的《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人生与哲理》三门课调整了课时,1992年,将《思想品德修养》和《人生哲理》课合并改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1993年起,以讲座的方式给大学生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学生中组织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注意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员工。
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同时,学院党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1985年12月20日,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从1987年,至今已召开过六届年会,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于1990年4月,出版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选》。化学系成立了思政研究会分会,已开过八届年会。1990年刘和武副教授被评为省优秀德育工作者。

二、加强对工会、团学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助手、桥梁和纽带作用
1、学院首届教育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于1982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开幕式上,省教育工会张海南同志宣读了贺词。陈盛业代表党委向大会表示祝贺。孙茂泽同志代表上届工会作了题为《为开创我院教育工会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工会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学习蒋筑英、罗健夫、沈恩久同志活动的倡议书》。张智珊代表学院讲了话。
1985年11月23日,学院第二届工代会召开。1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选举产生了安师院第二届工会委员会。朱建华代表院党委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1988年元月7日,召开院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3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审议通过了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党委副书记黄学传代表学院党政讲了话。
1991年10月,院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2、1982年9月26日至27日,院首届团员、学生代表大会召开。103名代表出席大会。时新中同志致开幕词。团省委学少部副部长虞竹梅代表团省委讲了话,李子恒代表院党委向大会作了重要讲话。王忠军同志代表院团委、学生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共产主义旗帜,为开创我院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的新局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团委会、学生会。胡必健同志致闭幕词。
1984年12月15日,院第二次团学代表大会召开。院领导和院直各部、处、办及各系负责同志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23人。团委副书记王海燕主持大会。团委书记时新中同志作了题为
1988年5月29日,院第三次团学代会召开,院党委副书记黄学传代表院党委致祝词。团地直书记黄皖庆也宣读了贺词。团委副书记黄警钟受第二届团委会委托作了题为《为培养四有新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院第三届团委会、学生会。
1992年6月6日,院第四次团学代会召开,院党委副书记黄学传致贺词,团委书记黄警钟在会上作了题为《适应形势发展,增强内在活力,为培养合格人才再做新贡献》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团委会、学生会。

三、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日常教育
在抓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院党委注重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提高教育效果。
1、传达贯彻好中央文件和有关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1984年10月16日,院党委召开各支部书记、院直各单位负责同志会议,传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与会同志围绕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加强改革进行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讨论。1985年6月,党委召开总支书记会议,研究安排当前思想政治工作。1986年,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党委部署学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
2、组织好各种类型的报告 根据形势的发展邀请英雄模范人物、为"四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等为师生作报告,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1985年9月5日,院党委宣传部举办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报告会,使大会师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11月25日,院党委宣传部、院团委举行"云南前线英雄事迹报告会"。会场上,师生听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神贯注地聆听,许多师生被战士们为国为民甘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怀感动得热泪盈眶。报告会后,许多同学纷纷表示珍惜英雄们流血牺牲给我们创造等和平环境,刻苦学习,报效祖国。12月9日,学院举行纪念"一二·九"报告会诗歌朗诵会,同学们表示要把握时代精神,明确历史责任,争做"四有"人材。12月7日,学院还邀请市改革先进单位负责人做形势报告,同学们听后表示,对当前形势认识更清,对改革的信心更强,对社会的了解也更深了。1986年3月12日,我院举行省先进人物汇报团报告会。姜满堂等四位先进人物向全院师生员工做报告,朱建华同志号召全院师生员工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学院还多次邀请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庞定亚等多名老校友回校向在校学生做报告。1991年9月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期间,学校邀请安徽省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报告团到校为师生做报告。学院还多次邀请老红军来院做报告使广大师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校党委负责同志和有关职能部门同志也经常给学生作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各种形式的报告,都是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精心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 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院团学生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收效显著。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1986年寒假,学院党委宣传部、团委印发了调查参考题,全面布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共收到36篇调查文章。1988年7月。院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作出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安排。院学生会实践部表现突出,1988年受到团省委表彰。学院有关部门根据师范院校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开展家庭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均有数千人次的学生家庭教师,活跃在安庆市教坛上,辅导中小学生学习,也锻炼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从教能力。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安庆日报、安庆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曾多次专题报道过学院的学生家庭教师活动,成为学院育人特色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同学认识了社会,锻炼了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爱思考、喜争辩的特点,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演讲、征文、论辩等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83年10月29日,学院组织"我爱你、中华"歌咏比赛。1984年6月,举办"可爱的家乡"征文比赛。1985年10月,为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院举办了85级新生歌咏比赛。此后这项比赛成为学院每年一次的传统活动。1987年5月12日,举办法律常识竞赛,推动并检验学院近两年开展的普法活动,1987年6月9日,举办时政知识比赛。6月10日举行"尊师重教演讲赛"1989年12月24日,举办首届"党的基本知识"竞赛。学院还举办了其他活动如:多次邀请市老干部合唱团来院演唱革命传统歌曲,欢迎长江科学探险考察漂流队,迎接"亚运圣火",建立了升国旗制度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建院以来,院党委一直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全校学生中兴起了学马列、毛泽东思想和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活动,先后成立了学马列小组,学党章小组、学《邓选》小组等学习团体,政教系学生成立"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推动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校内外较有影响的学生社团有白鲸文学社、大学生考研服务中心、书画协会、大学生通讯社、朗诵协会、读者协会、大学生记者团、以及各类体育协会。创办各种校园内部交流的刊物,如《校园》、《中文之窗》、《季节风》、《青年通讯》等,这些社团与刊物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有效阵地。学校还充分利用橱窗和广播宣传师生的先进事迹,以先进带动后进。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院除了发挥学工部、宣传部、思政室、党校、各党总支、支部和各级团组织的作用以外,还调动其他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工作。从1987年开始,学院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广大教师认为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是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教师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理想纪律教育、专业思想和学风教育等,寓思想教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校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培养合格人才必须有好的校风。学校在抓校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86年3月,学院开展"端正学风、树立良好班风、做新时期‘四有’大学生"活动。狠抓校风校纪建设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87年初,院党政联合发文,确定以"勤奋、爱教、求实、创新"八字作为学院校风,一手抓校风好转、一手抓民主建设。1987年2月15日,开始实行院长接待日制度,沟通上下信息,及时解决各方面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校风的好转。
学院先后制定了十几个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编印成《学生手册》,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以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学校则给予严肃处理,并张榜公布。
1988年,社会上一度"扬商抑文","经商风"吹入学校,造成部分学生的思想混乱,学风滑坡,1989年政治风波出现后,学校的学风、校风再度受影响,但是学校以严格管理为手段,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经过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扭转了学风、校风下滑的势头。
1992年9月15日,成立了学院检查评估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管理检查评估工作,通过"分层动员,提高认识;分解指标,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边查边改;严格自查,奖惩分明"等措施,真抓实干,收效显著。在10月3]日至11月2日的全省学生管理检查中,省高校检查评估组对我院学生管理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学院还把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手段。学院自1983年开始实行奖学金制度。每个学年都要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并且设立学习进步、见义勇为、社会实践、文体专长等多项单项奖、把评优和评奖学金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学院重视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推动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寝室进行检查、评比,还开展"床头设计"、星级寝室、文明宿舍等一些评选活动,促进寝室文明建设。
由于教风对学风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学院在加强学风建设时,也注意教风建设,通过评选优秀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师德教育以促进教风建设。调动教师积极性,让其配合抓学生考勤和课堂纪律,以形成齐心协力抓学风建设的局面。


第七节 体育工作和校园文艺活动

体育工作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院不久,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1987年,正式成立体育教研室,体育教研室为系一级教学单位,设普体、群体和专项三个教研组。现有标准田径场、联合器械一套、数个蓝排球运动场及乒乓球台桌等,体育教研室配备了各种教学所需的器材、设备。
在体育教学方面,学院根据现有场地和设施条件,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一年级开设普体课,二年级开设专项课;三年级部分项目提高课。设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乒乓球等项目的专项课。1982年8月,国家体委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其实施办法。学院制定了有关"达标"计划,并认真执行,每个年度都进行"达标"情况的统计和整理,保证"达标"活动顺利开展。
学院重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多年来,体育教研室、学工部、团委和各系密切配合,认真坚持早操制度,并严格考勤。为了提高出操质量,学校每年在秋季田径运动会前都要进行以系为单位的新生广播操比赛。坚持早操制度,使多数学生养成了早锻炼的习惯,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学院以开展各项竞赛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工作,重点抓好一年一度的全院秋季田径运动会,还定期开展"三好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比赛。院体育代表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都取得过较好成绩。各系和班级每学期均开展各种小型体育比赛。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群众体育工作,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
学院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开展得也很活跃。院团委、学生会在重要的活动日,都要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如5月份的"头妙的年轮"歌手大赛、6月份的毕业生联欢晚会,9月的迎新晚会,12月份的"春之声"文艺晚会。还有各种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学院也邀请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体育名人来院举办讲座。各个系也有自己的文艺演出,中文系自1981年开始每年一度的"五月花"文艺晚会深受师生欢迎,其他系也有"物理之声"、"化学之春"、"元旦晚会"、"迎新晚会"等晚会,活跃了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由于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文艺骨干得到了锻炼,在参加安徽省"大学生之春" 文艺调演中,多次获奖。学院选送的获奖舞蹈节目《走西口》,还曾被选人1994年安徽省国庆联欢晚会、1995年安徽省春节联欢晚会。


第八节 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建院初,学院占地面积87780平方米,约130亩,1979年秋征北站队土地18.38亩,1981年秋征大园队土地17.11亩,1985年征大园队土地12.02亩。到1994年,校园占地178亩。
建院初学院建筑总面积11388平方米,教学用房主要是理化教学楼,安大红楼,图书馆楼等,教学用房不敷使用,1987年主教学大楼开始设计,但经费迟迟未能落实。经过前后几任院领导数十次赴省努力,1994年8月3日,省计委批准12000平方米教学楼第一期工程,预算751万元计8000平方米工程立项。
建院初的学生和教工食堂是1951年海校时代修建的,包括餐厅、操作间、库房及办公室,总面积仅1270平方米。1988年5月,面积3247平方米的多功能新学生餐厅竣工。1990年餐厅添置了就餐的桌椅,食堂的设备也不断地得到改善。
学院的学生宿舍,建院初基本还使用省立、国立安徽大学兴建的学生宿舍,随着1984年8月面积3148平方米的1号学生宿舍楼和1987年9月面积达3777平方米的2号学生宿舍楼的竣工,学生的住宿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1992年10月31日,市计委批复了学院自筹资金兴建面积6900平方米的培训中心和宿舍楼的立项报告。1993年初正式动工兴建。1994年正式投入使用。为了改革我院后勤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院在1987-1988年新学年开始,对学院的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式管理。1989年建成学生公寓用电节能控制系统。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春建院时应急安装的0.5吨卧式快装锅炉远远满足不了师生员工生活的需求。1986年经省教委批准并拨款更新了KZLZ-8型锅炉2台。1988年5月,建成242平方米的锅炉房,91平方米的开水房,523m2的男女浴室,方便了师生的日常生活。
学院注意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1980年竣工2号、3号4层教师住宅楼,面积2689平方米。1981年竣工1号5层住宿楼,面积1987.6平方米,1982年竣工4层工字楼1096平方米,1984年竣工菱湖4栋5层住宅楼8306平方米,八户楼640平方米,1989年竣工7层住宅楼2455平方米,1991年竣工7层住宅楼3405平方米,1993年竣工6层住宅楼2100平方米。十余年中累计兴建教工住宅楼22678平方米,使教工住宅成套率达到63%,同时期在全省高校中位次列前。
学院注意美化校园环境,仅1985年绿化,就新种冬青400000棵,夹竹桃60棵,黄杨150棵,紫藤等各种树木655棵。1985年被市政府评为花园式单位。为了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的管理,维护校舍整洁,建设卫生、优美、安静、文明的校园,1989年4月26日,学校制订了《校园卫生管理规定》,1993年获得安徽省花园式学院称号。
学院的劳动服务公司和校办产业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了安排就业,搞活经济,方便教职工生活,1984年5月26日,学院在原劳动服务科基础上,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下属仪器厂、印刷厂、综合商店、维修队等,均为集体性质企业,属总务处管理。1988年,根据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院党委研究决定,院劳动服务公司是学院直接领导下的经济实体。1992年4月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临街开发计划。4月30日,市电影机械厂移交我院。5月上旬,学院成立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为办好校办产业迈出了第一步。10月7日,正式设置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92底,学院首先推倒西北围墙60米,建造了876平方米的两层商用建筑,1993年4月18日,学院首批开发的商业门点竞价出租。
校医院和幼儿园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建院初校医院只是总务处下属的卫生科,3个人2间房。现在已发展成20多人,拥有临床、防疫、计生办等10余个科室,有10余张病床,具有心电、显微镜、理疗等设备,能用中西两法为全院师生服务的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小型高校医院。建院初的托儿所如今也发展成为拥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和一百多名幼儿入托的较规范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