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立安大的筹建
一、筹设国立安大的经过
初具规模的省立安大,因日寇入侵而被迫停办后,安徽有识之士无不扼腕痛惜。四十年代初,在重庆的安大校友即开始组织“复校运动”。“三十年(1941) 冬,旅渝校友为复校运动,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开会,到会者有何鲁先生等校校友70余人"。 大家向出席会议的当时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陈述恢复安大的必要性,商讨恢复办法,随后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当局上书吁请。"这次餐会虽没有得到具体答案,但对复校运动来说,却壮大了声势,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共鸣。尤其是当时在教育部里任职的安徽乡人众口一词,争得了部里领导层的相当重视"。
抗战胜利后,皖籍知名人士和广大青年学生恢复安徽大学的呼吁再次高涨。1946年1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决定由朱光潜、陶因、高一涵、叶元龙、杨亮功、章益、张忠道、刘真如、程演生、汪少伦、王倍仁、刘英士等12人组成国立安身大学筹备委员会,朱光潜任主任委员,陶因为秘书。后朱光潜因"素爱读书写作,无意于行政工作,辞谢再三"未到职,乃改命陶因为筹委会主任。1946年4月24日,筹委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前省立安徽大学的校舍财产均由国立安徽大学接收使用;根据安徽省的需要,国立安大的院系设置为:(1)文学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语语文系,政治系,经济系,教育系;(2)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3)农学院,设农艺系、森林系、附设茶叶专修科。
5月初,筹委会迁至安庆,6月底接收了省立安大的校舍。
二、校园的恢复
1938年6月到1945年8月日寇占领安庆期间,本院校园被日军征做"野战仓库",即日军后勤保障基地。校园被两道电网圈起,教学大楼、化学实验室、男妇生宿舍楼以及书院的平房,分别堆放着军火、粮油、被服以及各种军用日用品。教学大楼的二楼为野战仓库的办公室和服装加工车间。校园内的其他建筑多遭毁坏,"物理试验室、图书馆以及大礼堂的四排楼房均被拆去,败瓦颓垣,不忍触目"。从1946年7月底到11月初,在筹委会的积极努力下,学校的房屋、道路整理完毕,添置了部分教具、课桌椅与床铺等。同时在城内平安岭(今龙山路东北)新建教师宿舍3栋,还购买了安庆来安旅馆的西式洋楼一座、任家坡太史第及天台里旧琼林宾馆平房数十间,作为教职员宿舍。
与此同时,筹委会还聘定了各院系授课教师,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招生工作于9月开始。经安大筹委会和省政府商定,由教育部批准,成立于抗战时期的安徽学院大部分学生以转学方式转入安庆。9月初,安徽学院学生分蚌埠、合肥、安庆三地进行转学考试。10月国立安大招生考试,分南京、安庆两地进行,当年安大共招新生1079人。随后南京临时大学解散,又转来一批学生,武汉大学先修班、国民党、三青团都有保送生,青年军复员也保送一些学生进校。这样国立安大开学伊始,就有4个年级的在校学生。9月30日,教育部任命陶因为国立安大校长,筹委会于11月初解散。11月1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这一天,被定为国立安大成立纪念日。
第二节 国立安大的发展概况
一、学制、组织机构与师生
国立安徽大学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辖,学制4年。学校的教学机构为4院13系: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哲学教育系;法学院设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理学院设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农学院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该系成立于47年3月),下设有大渡口农场、畜牧场。学校还设有大学先修班。学校的行政机构是校长管理3处: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教务处下设注册组、出版组、仪器组和图书馆。训导处下设生活管理组、课外活动组、体育组、卫生组(后改为校医室)。总务处下设文书组、庶务组、斋务组、出纳组。
至1948年7月,全校教职员为315人,学生1245人。当时的文学院长为胡稼胎、法学院长为韦从序、理学院为张其浚,农学院长为齐坚如。教务处长为汤藻真,训导处长为桂丹华,总务处长为胡子穆。
二、教学活动
国立安大的教学内容,根据当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教师们开设课程的能力并参考学生的学习要求来制定。实行学年学分制。设有必修课、选修课,学生到校后注册、选课大抵与省立安大情况相似。教员由校长聘任,以一年为一个聘期。国立安大教师队伍较强,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在安庆的3年中,先后在安大任教的教授有71人,副教授35人。先后在国立安徽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有吴亮夫、刘乃敬、齐坚如、乌以风、许杰、方重、束天民、潘重规、桂丹华等。文学院1947年8月还聘用加拿大人任纳(Wakelin)为特约讲师。3年共毕业学生729人,其中41届179人,48届218人,49届332人。
国立安大成立后,曾派人与国立编译馆交涉,收回了省立安大交予保管的中外文图书共52995册,杂志49箱,惜名贵典籍散帙甚多。原省立安大实验仪器设备尚称完备,复校后教育部曾令饬抗战时寄交学校园立师范学院悉数归还,国立安大亦曾屡次派人前往湖南蓝田交涉,终因该校强调教学急需,结果未能收回(包括部分图书)。当时为保证教学需要,学校一方面派人到南京上海等地购买新书杂志,一方面派人到桐城等地收购古旧书籍。经多方努力,至1948年7月,学校存图书56688册,杂志121种15312册。由于省立安大的仪器设备未能收回,当时学校经费也十分缺乏,所以仪器设备不敷使用,只能满足低年级的教学需要。
三、课外学术活动
国立安大"师生纯朴,学风优良,颇能承先裕后。其课外活动与学术研究之风气,尤形蓬勃"。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中的学术团体有:农学研究会、书画研究会、化学学会、历史学会、新光英文学会、菱湖学社、北星学社、日新学社、学刊社、艺文社,安大导报社、滨江旬刊社、湖滨学报社、正风壁报社等40多个。这些社团,邀请教授参加,经常举办学术讲座、辨论会、座谈会、讲演会、展览会等活动,出版多种类型的刊物,计有《学刊》、《滨江旬报》、《唯明学报》、《安大新闻》、《青群学报》、《春潮旬刊》、《菱湖周刊》、《方园旬刊》、《德威壁报》、《正风壁报》等30余种。其中,安徽大学学生自治会于1948年6月3日创办的《安大新闻》报,学生团体1947年春创办的《北星学报》、《唯明学报》、《滨湖旬刊》等四开四版铅印报、在学生中都有一定影响。
文体活动也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为便利学生文体活动的开展,设置了游艺室、剧艺研究室、书画研究室等。学校的室外活动场所,有足球场1个,蓝球场4个,排球场6个,300公尺跑道等。学校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开展。此外,学生们还自己组织了一些文艺团体,如国剧研究社、青年剧团、钟吕国乐社等等,经常举办音乐晚会、文艺晚会、国乐演奏会等等,不仅在校内演出,而且常到校外公演。
四、校园建设
1946年国立安大成立之初,修竣了省立安大的校舍,整理了校园。1947年初在入校处兴建了"西式牌楼"校门,在门前的清溪上修起水泥桥涵,在大门内修建了传达室、校警室(在旧校门处,97年拆除)。同年11月,56开间单身教职工宿舍楼(即今天32号楼)竣工。1948年在校园内的后山岗上(今安庆市汽车运输公司院内)兴建了大礼堂和办公楼。11月又有23开间的农学院森林系及试验室(即旧大门西平房,97年拆除)竣工。还建有小发电厂。此后因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无力进行任何建设了。此时学校的校园范围是东边北面毗连菱湖公园,西北面抵至后濠(今市教委南边),正西与奎文中学相邻(今集贤路变压器厂附近),南临安合公路(今菱湖南路)。此外还有三块地皮,一是平安岭教职员宿舍区(今龙山路东北),二是黄家操场地皮(今市公共体育场西北),三是百子桥城头地皮(今安庆二中东北部)。
第三节 国立安大的爱国民主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希望和平,希望能够医治战争创伤,开展国家建设。但国民党反动当局为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不久就全面发动了内战。是坚持和民民主建国还是进行反共内战,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全国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爱国民主进步力量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艰难的斗争。这个斗争也必然存在于安大。 国立安大3年,是进步力量同反动势力不断斗争的3年。学校复建以后,学生来源和政治成份复杂,国民党、三青团、复员青年军学生势力强大,把持着一切校务。教职员中互不团结,存在着激烈的派系斗争。还有不少带封建色彩的组织如同乡会等。校内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迫害进步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1947年春,化学系进步学生冯璋被特务秘密活埋;1948年秋,经济系进步学生纪增辉,被特务投入江中杀害;1948年底,特务组织拟定了黑名单,企图逮捕一批进步学生。上述情况,给国立安大的爱国民主运动的开展,造成了极大困难。
国立安大恢复之初,南京临时大学的部分学生转到安大学习,其中有5名中共党员,根据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的决定,他们组成中共安大党支部。支部书记为李昭定,副书记为刘玉浦,党员有尤继安、朱蒋生、将秉圻。另外,中共上海市委学委也直接领导了安大一批进步学生,如基群、黄真如、张燮文、段学辉、葛正民等,配合李昭定等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1947年4月,李昭定因在怀宁县简易师范等校组织读书会,传播反专制独裁、发动工农、反美拥苏等进步思想,身份暴露,撤离安大。支部书记由刘玉浦继任。鉴于学校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指示安大党支部,近期主要任务是搜集有关情报,宣传革命理论,团结进步师生,迎接安庆解放。1946年11月,党支部积极支持由进步学生发起的对膳食团的查帐运动,迫使学生膳食团由原来的青年军学生一手把持,改为由各院系的进步学生负责,受到广大学生的拥护。1946年底,北平"沈崇事件"发生后,党支部支持进步学生秘密贴出墙报,谴责美军暴行,激发师生们的爱国思想。此外,党支部还派党员在校内外组织读书会,宣传革命理论,并帮助进步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菱湖学会、健身学会等组织,秘密传阅《新民主主义论》、《苏联见闻》、《西行漫记》以及解放区的书报刊物。
国立安大时期,影响较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六·二"学生罢课,1947年工友罢工和1948年的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竞选。
一、"六·二"学生罢课
1947年5月中旬,在全国"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中,北大学生发出了"六二"总罢课的号召。中共华东局学运组,派人与安大经济系进步学生基群等联系,指示他们发动学生开展罢课游行活动,响应北大学生的号召。起初安大大多数学生,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敢怒而不敢言。南京"五二0"惨案的消息传到安大,广大学生愤怒谴责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支持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6月2日凌晨,朱蒋生、基群等同学在教学大楼秘密贴出《反内战总罢课宣言》。清早,同学们看到宣言,自动响应,纷纷签名,校园里很快出现了拥护罢课的大字报、标语。一些进步教授,如阮有秋、潘怀素等也自动退堂罢教。学生们冲破了反动党团的阻挠,赢得了罢课斗争的胜利。
二、1947年工友罢工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安大校工与全国工人一样,政治无地位,工作无保证,生活无保障,还常常遭到国民党、三青团和青年军学生的侮辱殴打。为此,全校200多名工友,在一些进步学生的帮助下,经暗中串联,于1947年夏成立了工人联谊会,以维护工友利益。联谊会推选朱英担任主席,吴伸伯任副主席,委员有朱长生、杨贤德、范传满等。1947年秋,学校发生活福利补助,工人照例没有。联谊会立即召开会议,向校方提出三项要求:第一,工人与教职员的工资要同时发放;第二,工人与教职员福利同等;第三,校方辞退工人,须经联谊会同意。校方对联谊会的要求置之不理。联谊会立即成立五人罢工委员会,设有纠察、谈判、供应3组,并召开全体工人大会,宣布罢工纪律,举行了罢工。一些进步同学也主动罢课,以支援工友的罢工斗争。顿时,整个学校陷于瘫痪,从而迫使校方不得不进行谈判。谈判先后进行3次,工人代表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全体校工,团结一致,无人复工,最后校方被迫答应了联谊会提出的三项要求,罢工斗争获得了胜利。
三、1948年的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竞选
1948年春,在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学校广大同学和进步教授一再呼吁,迫使校方同意成立学生自治会。但自治会由谁组阁,为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选斗争。当时参加竞争的有三个学生团体。一个是校方支持的民主竞选团,成员主要是国民党员、三青团员。一个是公仆竞选团,成员主要是青年军复员学生。第三个是大公竞选团,成员主要是各院系思想比较进步的学生代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安大党支部经过分析研究决定支持并参加大公竞选团。针对民主、公仆两竞选团的政治背景,"大公"提出了"无党派、无背景、无津贴","自由、民主、进步"的口号,提出"改善学生福利,促进校政改革,增聘知名教授,增加教学经费,充实图书资料"等竞选纲领,得到多数同学的支持。为了保证竞选成功,在党支部支持下,一部分进步学生还组织了"助选团"、以唱歌、广播、出快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大公"的竞选主张。民主、公仆两竞选团,管得到校方支持,发行刊物,张贴标语,公开拉票,甚至威胁学生。但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最终"大公"竞选团获胜。党支部为了加强对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派地下党员尤继安同志担任了自治会的秘书长。通过这次竞选活动,使安大广大学生更加认清了国民党、三青团、青年军的丑恶嘴脸,增强了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胜利的信心。
1948年5月,"为教育部扣发了学生公费,使同学们整整饿了一天,这时适北平学校掀起'反饥饿运动',全体师生1600余人一致响应坚持罢课达40天之久。教育部特派'督学'来校企图大规模镇压,卒因师生的坚决行动而知难而退。"1948年12月,国民党反动当局准备于10日晚逮捕安大的进步学生,中共安大支部根据上级通知,采取隐蔽疏散、积蓄力量、迎接解放的策略,400多名学生一个晚上全部秘密离校,奔赴了解放区。
第四节 迎接解放与国立安大迁芜
1948年以后,国民党统治区域社会更加动荡,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物价飞涨,拨给学校的经费,常因货币急剧贬值不敷使用,教职员工的薪金常有拖欠折扣之事。安大学生基本为公费,每生每月助学金20元,1946、47年学生每月伙食费只需十二、三元,还有点余钱买书零花。后来发给的法币、关金券、金圆券相继贬值,师生生活每况愈下,毫无保障,学生毕业后就业十分困难。这些造成学校教学秩序极不稳定,师生们战后为振兴华夏,投身于教育救国事业的高涨激情日趋低落。国立安大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1948年上半年,进步教授、法学院长潘怀素就学校的管理、师资及校政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校长陶因起初批准了这个方案,后迫于校内反动势力的反对,宣布将改革方案收回。为此潘愤而辞职,在中共安大支部的支持下,学生自治会带领学生"拥潘倒陶",为此是年7月,校长陶因辞职,杨亮功继任。1949年春,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解放大军兵临江淮。1949年元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安大"停止一切建筑工程",随后校方发出《关于迁校问题的通知》,打算把学校迁到长江以南。3月校方决定在江西泰和设立分校以便南迁,但广大师生员工坚决反对。农学院由院长齐坚如主持召开院务会议,一致决议决不南迁。3月底,解放军包围安庆,校长杨亮功携款离校,进步教授齐坚如、张效良等自动组成校务维持会,组织师生员工阻止国民党败军的抢劫破坏(此时中共地下党团员学生已全部撤离)"。许多教授如单粹民、齐坚如、吴清泉等都积极参加了护校迎接解放活动。4月22日安庆解放,先后又有300多名男女学生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余的应届毕业学生也于5月初领到"临时毕业证书"提前毕业各自参加社会工作。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靳树鸿为首席军代表、黎洪模为副代表和工作人员郑玉林、朱全(徐静斐)4人接管国立安大。6月18日,参照平津各大学校务委员会组织办法,安大选举产生了新的校务委员会,校委会由军代表靳树鸿、教授代表张效良、徐太素、胡子穆等11人,讲师代表2人,助教代表1人,学生代表2人等共同组成,张效良为主任委员,齐坚如、徐太素、郑启愚、钱忠铠(学生)为常务委员。校务委员会于6月21日正式成立。
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安庆护城圩溃破,安大校园被淹。安大师生员工积极参加了修堤抢险活动和募捐救灾活动(当时全校有教职员工349人,学生293人)。洪水尚未退净,安大教职工即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清点校产活动。7 月26日成立了由徐太素、胡子穆、郑启愚三教授组成的"接收清点委员会",徐太素任主任委员,从8月10日开始对安大的校产、校具、图书、档案、仪器、设备进行分组清点立册,"将安大完全交给人民"。1949年10月,"经北京高教联和华东局方磋商,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建设的教育方针"16,中共华东局文教部令国立安徽大学迁往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