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开安徽高等教育先河的三十年
第一节 敬敷书院的移建与办学 一、敬敷书院的移建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暮春,清朝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省城安庆北门外百子桥西本院现址,购地百余亩,营建校舍,广植树木,将原在城内的著名"省学"敬敷书院移到这里办学,由此揭开了本院百年育人的序幕。 安庆古属"皖"国,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皖河, 安徽简称"皖"正由此得名。安庆建城始于南宋,迄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即1760年至1937年的177年间,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代以方以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文学,正是在这里开一代文风,影响中国文坛200多年;清代著名的徽班正是从这里辗转进京,开有国剧之称的京剧之先河,因而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的美誉。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1652年(清顺治九年)由操江巡抚李曰芃建在安庆城内。初名培原书院,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1736年定名为"敬敷书院"。著名桐城派大师姚鼐曾两度就任书院的山长(院长),至1897年迁到城外建院时,它己有245年办学历史。书院的移建源于一场育人观上的分歧;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的国门,随着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已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到十九世纪后叶,国内改良教育体制的呼声日高。当时的安庆是一个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地方,早在1862年,曾国潘就在安庆创办了中国最最早的新兴工业之一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近代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小火轮。社会的变化,使安庆在兴办什么样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上掀起了波澜,具有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安徽巡抚邓华熙,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并于1897年初上奏朝拜廷,要求在安徽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但以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为代表的一大批官吏们则认为办学还是要"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本",主张对现有的书院作些改良,只要"革除空疏之弊"就可以了。这样一方面朝廷批准了邓华熙的办学奏章,新式学堂开始在筹办;另一方面,在科举制度尚存,经学八股还是读书人主要进身之阶的情况下,作为省学的敬敷书院还是不可替代的,为避免新老两个学堂同城对峙,巡抚命布政使于荫霖在安庆城外另辟处所建立新的敬敷书院。 敬敷书院新院址远眺城郊大龙山,近傍安庆八景之一的菱湖,院北有条丈许高的土岗,从西向东逶迤而来,岗上杂树成荫;西南面一条清溪半绕校园,垂柳夹岸,细水长流,风光秀美又远离城内烟馆酒肆、商贾车马的喧嚣。是读书习学的好地方。担任新敬敷书院山长的是桐城名儒阮强(字仲勉)先生,他曾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聘,主讲台湾书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走后,他即回皖接长敬院。与阮共同主讲敬敷书院的还有黟县胡元吉先生。二、敬敷书院办学简况 敬敷书院办学始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由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曰芃捐资两千两白银创办,当时以李的名号称作"培原书院"。院址先在安庆城内同安岭,即今龙山路市中医院以北"军招"附近。书院兴建后有过5次大的增修,分别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1709年(雍正七年)、1736年(乾隆元年)。5次增修都是巡抚、知夜以私人名义出资的(清初曾下令不准官方建立书院)。1709年安徽巡抚叶九思重修后曾改"培原书院"为"修永书院",但不久又恢复了原名。 1733年(雍正十一年),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各拨给一千两白银作为创办经费,并明确"省立"书院师生的生活费用一律由政府拨给学田以学田租金供给。从此这个书院的性质由捐资助学的"私立"变成了"奉旨建院"的官立"省学",巡抚知府们过问书院事务成了应尽之责,不再需假以私名。于是巡抚徐士林马上对书院"大加葺治,前建碑亭,中为礼让堂,左右增号舍,赐金千两并学田110亩",加上书院原有的田产,"总计学田35顷又60亩,租谷麦1717石,额银148两悉为书院膏火"。由此办学条件改善了,规模也扩大了。 1736年(乾隆元年),清廷再次下谕旨,明确省城的大书院其地位相当于"古候国之学","依照这道谕旨,清朝政府把大书院当成省立大学对待了。从此清朝各省立书院既是官立,而且在学校体制中又列入了大学教育的范围","这些书院与宋明时代的讲学为主的书院性质完全不同了"。既然此时书院的性质已与过去有本质不同,以个人名号命名的院名自然应当改过,"培原书院"从此改作"敬敷书院"。"敬敷"之词,语出《尚书·舜典》,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 此后的敬敷书院,均由官府一手操办。书院的山长(院长)由巡抚亲自聘定,历任巡抚及其他主要官员均兼任书院的主讲。书院每月集中讲课两次,月初(初一或初三)由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们轮流主讲,月中(十五或十八)由山长主讲。山长同时总领书院事务。据《安庆市志》载,先后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著名学者有刘大魁、全祖望、姚鼐、王宽吾等。但查刘大魁年谱,无此记载。值得一提的是,桐城派大师姚鼐的确于乾隆四十五至五十三年、嘉庆六年至十年两度主持敬敷书院,前后达14年,在这里写下了《仪郑堂记》、《庐州府治序》等许多文章。 书院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已通过"院试"的秀才,为进取"乡试"、考举人而入院进修,他们多数人每月的月初和月中来院听讲,交习作者待批阅,称"月课生员",平时住不住院悉听尊便。另一类是童试及格者或"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年十五以上己读孔孟四书者",即有一定基础 但还未中秀才的童生,为通过院试进取秀才而常年在院学习,称"常课生童"。书院的教学方式有自习、相互切磋、先生个别辅导、集中讲学和模拟考试等。每月举行两次考试,内容有八股文、试帖诗及经史词赋策论等。按考试成绩的等级发给"膏火"即奖学金,一般分超等、特等、壹等之类等级,获奖名额与奖银多少不定,视书院经费情况浮动,多则三五两、少则几钱银。敬敷书院的经费来源一是藩库(省财政)拨膏火银,此项数额较小,一年不足一千两。但"合一岁书院经费通须二千余金",仅山长每岁束修就要占去约600两,显然不入敷出;二是官拨银两购置学田,收田租;三是来自社会捐赠。《怀宁县志》载:"道光二年,巡抚陶澍率属捐廉,买桐邑新生州一所,岁课足钱一千贯,由桐城县解送,永为膏火之资"。就这样,书院把接受的银两一部分作为膏火本银,发典生息;一部分购置学田、房产,每年收取田租房租。由于敬敷书院是"省学",历届巡抚、藩 二司新到任,总不免要"倡捐"一下以示重学,因而数百年书院积累了可观的校产,到光绪年间,即有"薪膏本银一万五千两发典生息,崇文、来字、铁板各洲租官、西 鱼课、东流县学田租、房租总计每年九千九百二十两"。如此丰厚的校产收入,在正常年景下,经费自然"由是裕如"了。 敬敷书院在安庆前后有三个院址。第一个院址在城内同安岭,人称"老敬敷书院"。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后,和清军有过数次惨烈的城池争夺战,每一次城池易手,都要给城内带来一次洗劫。到1861年太平军失败,安徽省巡抚衙门重迁回安庆时,城内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同安岭的敬敷书院也"悉数毁于兵燹"。1862年(同治元年),两江总督曾国番将书院移建于姚家口西街,即今孝肃路西段安庆电视台附近,这个院址人称"旧敬敷书院"。由于连年战乱,学田租收不上来,办学经费又有困难,曾国潘再辟一经费来源:"月提厘局征收银为诸生膏火之费",每月从商品流通税收中抽取一部分,以保证办学之需。光绪元年,巡抚裕禄指令布政司使孙衣言"增修"了新建的书院,使之"可容生徒百数十人,又倡捐书籍存院以诵习",仅孙衣言本人就带头捐书经史子集数百部,从而创设了书院藏书楼(图书馆)、改善了书院研究学问的条件。这里的藏书为后来建立安徽省立图书馆奠定了基础。1897年暮春,位于城北门外的书院新校舍落成,这是敬敷书院的第三址,人称"新敬敷书院"。书院迁城外现校址后,城内旧址即改为省藏书楼(图书馆)。 新敬敷书院在城外新址(即本院现址)办学共4年,安徽近代名人房秩五先生"1898年冬入敬敷书院读书,院试为第三名"。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为省大学堂。由此,兴办250年的敬敷书院于1901年冬停办,以全部校产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第二节 安徽大学堂与安徽高等学堂一、办学概况 1902年,敬敷书院改为安徽大学堂。当时巡抚王之春认为,城内的"求是学堂房屋较敬敷书院为宽,且同一培植人才,(两校)归并办理易于措手",于是将安徽大学堂迁至城内鹭鸶桥与求是学堂合并办学。安徽大学堂是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省布政使、按察使亲自担任学堂总办(校长)。安徽大学堂的学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全省招收新生,"饬各属州县选生申送,县各二名,合共百人为住堂正额生";二是"以原求是学堂肄业者充之,作为师范生";三是令原敬敷书院学生"以及举人孝廉生童等人均改入该堂附课",为此设附课生(旁听生)120名。 1903年,刘葆良担任安徽大学堂总办,著名经学大师姚永概担任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大学堂开设的课程有英文、国文、东文(日文)、伦理、舆地、中外政治、中外历史以及经学大义、群经源流等等。这一年朝廷颁布了《奏定高等学堂单程》,规定各省只能在省城设高等学堂一所,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而大学堂目前只能"先就京师设立以为之倡,俟将来各学大兴,即择繁盛重要省份增设"。根据这个章程,1904年,安徽大学堂改为安徽高等学堂。 1905年初,安徽高等学堂由鹭鸶桥迁往同安岭老敬敷书院旧址新建成的校舍,并将学额扩大到240名,实际招生300名。根据《奏定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的新生须从中学毕业生中考选,但当时中学也才开办不久,无毕业生可招,只好"甄留在大学堂肄业各生及考选中国经史文学具有根底者入堂"。这一年,总办刘葆良辞职,总教习姚永概奉巡抚之命赴上海面请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担任安徽高等学堂总办(后称监督)。1906年3月15日来得来安庆就职。来得针对安徽高等学堂当时管理混乱、学风散漫等弊端,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教学与管理整顿。经过严格的考试,淘汰滥竽充数的教员(包括日籍教员数人),聘用合格的教员,加强外语教学。将所有的学生重新考试分科,对程度过差的学生另行开班补习中学课程。鉴于当时安徽无师范学堂而省内各中学又急需教师,严复在学生中"择其年龄较长或程度较深者",编成师范速成班,给他们集中开设中学课程和教育学等师范专业课程,一年后毕业输送到省内各府县中学堂任教。将余下的学生编成五个高等预科班。1907年招预科新生170人,在新生中挑选学生再编一个师范班,其余学生编成四个预科班。至此,安徽高等学堂办学逐渐步入正轨,1907年在校生10个班284人。据光绪二十四年清廷《学部官报》载,1907年安徽高等学堂有管理职员9人,专职教员15人,兼职教员3人。学堂设监督(校长)、监学、总教习、斋务长、庶务长、掌书、检察、监膳、会计、杂务等。开设课程有中外国文、经学伦理、中外历史、中外国舆地、英文、数学、心理学、生理学、论理、天文地文地质、物理、化学、动植物学、法律、兵制、动静力学、理财学等;并说安徽高等学堂"自严监督到堂后始专力注重英文算学,查上年考试卷,英文算学成绩欠佳而经学伦理历史地理则成绩均良,足见教员大半得人,校地大略合用,但天井小空气不足,经费尚不绌,管理员教员中尚有可省者"。当时学堂经费岁入61675两(白银),支出56460两,略有宽余。 然而严复的整顿触及到官绅们的私利,受到旧势力的排挤,1907年6月8日,严复遗憾地离开了安庆,辞去了高等学堂监督之职。年事已高的老翰林洪思亮称生继任监督。1908年学堂开始招本科新生。因各地申送来的中学毕业生程度参差不齐,达不上本科教学要求,学校与省提学使(省教育行政主管)商定开办新生本科补习班。1909年高等学堂的本科班才开办起来,经过严格筛选,进入本科班的正式学生仅12人。当时本科班的课程按照《奏定高等学堂章程》第一类学科,即为预备进入经学、政法学、文学、商学诸科大学学习者开设,预科课程按当时中学的四五年级程度开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高等学堂暂停办。从1902年至1911年,安徽大学堂、高等学堂共培养师范毕业生两个班104人,预科毕业生前后五届近300人,本科班12名学生和未毕业的部分预科生辛亥革命后转入京师大学堂学习。皖籍教育名人王星拱、高语罕、高一涵、胡子穆、赵伦士、陈我鲁、曹镜清等均毕业于安徽高等学堂。二、严复在高等学堂的整顿 1906年3月15日,严复接受安徽巡抚的再三聘请,来到安庆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虽然严复当时在国内知识界已负有盛誉而安徽巡抚对他也礼遇有加,但未到安庆之前,严复就收到了匿名信,恐吓他不要前往安徽高等学堂就职。当时的安徽高等学堂,"大绅士则谋监督,小绅士则谋管理杂差",学堂人浮于事,管理混乱,学风散漫。针对此严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主要做法是淘汰程度太差的学生和不能胜任教职的教员,二是裁减过多的管理人员,三是严格教学管理,整顿教风学风,四是教学上根据安徽当时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注重外语和师范教育。他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重新分科(由本科降为预科),给他们补习中学课程,将程度太差的30多名学生淘汰出校。即使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不及格也毫不留情地预以留级;其次就教学问题找教员分别谈话,"问各人对各该科的教授法怎样,回答得满意,便下聘书,若是不满意,就不下聘书。几个所谓的东洋教习不肯见机而作预先逃走,经过严氏一番过问,都得了不及格的评语,严氏当着他们的面,板着面孔劝他们回日本"。教学上也一改过去散漫的习气,严复的助手监学周鼎观规定"上英文课一句中国话也不准说,谁(学生)说中国话就马上被罚"。经过一番整顿,学堂面貌大变,教学与管理走上了正轨。严复写信曾欣慰地说:"来皖卒卒无一隙之睱,高等学堂大考,退者至州余人,全城震悚,语吾手辣。然经此一番淘汰,学生知功课之重,且一切唯在求己,均无所用人情势力。此堂是后可望必成矣"。 但严复的整顿,触犯了地方官吏绅士们的私利,也得罪了有各种势力背景的教员们,"舒服惯了的先生们,怎能吃得了这种苦头,地方绅士们首先鼓动要毕业生的学生,以反对周监学为名,提出驱逐严蛮子,打倒周舅子,风潮就这样起来了"。严复后来分析说,"高等学校之有风潮,实因官界与我挟妒反对,而绅界则以学堂为利薮,各思分肥。学生一因去年沙汰过多,二因求请毕业不遂,三因夏考在即,恐复被沙汰。周鼎观平时办事得罪多人。当时之事原可劝阻即定,而提学司故纵之。现在官界惟一抚台、绅界惟一姚叔节一人(支持我),余非反对即系随风,故吾断无更留(安庆)之理"。 1907年6月8日,严复被迫离开了安庆,他感慨地说:"嗟嗟!学堂本教育之地,而小人视利薮,学生劣者不可沙汰,沙汰即起风潮,此后学界尚可问乎?" 严复辞职后,高等学堂又渐渐回到老样子,"只听到朗诵中文之声,不再听到朗诵英文之声了"。第三节 安徽武备学堂的办学与学生爱国革命运动 敬敷书院奉旨停办后,和求是学堂合并成为安徽大学堂,人员、资产全部移到城内鹭鸶桥。从1902年至1906年底,本院校址开办的是一所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军事专科学校--安徽武备学堂。 安徽武备学堂筹办于1898年。兴办武备学堂是晚清洋务派官僚培养新式军事人才、壮大自己实力的一种尝试。1886年,李鸿章仿照德国陆军学校办法,创办天津武备学堂。学堂采取西方近代教育方式,课程分两类,一类为理论性的"学科",即在课堂上学习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学习各种枪炮武器知识,土木营垒、布阵攻防等知识;一类实践性的"术科",主要在军营里实习枪炮阵式、队列军操等技能,学制三年。这所学校为晚清北洋陆军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引得一些雄心勃勃的封疆大吏们竞相效仿。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仿天津武备学堂的模式,在武昌兴办了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巡抚衙门(前安庆市委大院)东边的演武厅开学,首批招收新生40人,安庆知府兼学堂总办,谭学衡任提调。教员由北洋大臣选送天津陆师(武备)学堂毕业生,由南洋大臣选聘日本武官分别担任,学制三年。演武厅位于城内闹市,地域局促,不适合学堂操兵练武的要求,倒是北门外新移建的敬敷书院,地势开阔,是演兵练武的好场所。1901年朝廷诏改省城书院为大学堂,巡抚随即将书院改制并迁入城内,腾出校址,1902年6月,武备学堂迁到城外百子桥新敬敷书院。 安徽武备学堂教学的具体情况与课程设置等今已无籍查考。当年湖北武备学堂的课程设置有:军械学、算学、测绘、地图学、各国战史、营垒及道桥制造法、营阵攻守转运法等为"学科"课程;"术科"课程有:枪队、炮队、马队、工程队、行军炮台、行军铁路、行军旱雷、试演测量、演习、体操,兼学四书、史书兵略等。安徽武备学堂仿效自天津、湖北武备学堂,由此推断其课程、教学可能大致相仿。 安徽武备学堂的首批新生亦如湖北武备学堂一样,选自"文武举贡生员、监生、文武候补候选员弁及官绅世家子弟",尽管他们符合"文理明通、身体强健"的入学条件,但对新式的教育方式、新的课目一时难以适应,因而迁到本院现址不久,武备学堂即从社会上公开招考有志于军事的青年知识分子入学。一时间"青年有志之士纷纷应征。一时间"青年有志之士纷纷应征,熊成基、柏文蔚、郑赞丞等均出身于武备"。广州起义烈士倪映典"年十九(光绪二十八年寅)考入安徽练兵(武备)学堂",抗日名将方振武将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石德宽、程良烈士,以及辛亥革命志士范传甲、史沛然、张劲夫等都于此时考入武备学堂。1904年春,安徽巡抚诚勋招摹新军300人,交武备学堂毕业生训练,这个专门供武备学堂学生军官进行带兵实习的训练团队,当时称为"武备练军学堂"。一大批热血青年在菱湖之滨接受新式军事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反对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思想。 1902年,陈独秀东渡归来,联合潘赞化等人,在安庆藏书楼(旧敬敷书院)发起演说会,鼓动民众关心国事、救亡图存。"安庆各学堂及机关人士,参加者日益踊跃,凡声所播闻者兴起",武备学堂不少学生均参加了这里的活动。1903年,沙俄向清政府提出在东三省享有特殊权益的七项无罪要求,作为侵华俄军从东北撤军的前提条件,清政府居然打算同意,消息传开,举国哗然。5月17日,安徽武备学堂,安徽大学堂等学校的学生200多人,冒大雨聚集在城内藏书楼,陈独秀首先宣读了湖北学生寄来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仕学馆学生致各省爱国学生的公函,要求同学们联合向当局请愿,"电阻俄约",随后陈逐条驱斥了沙俄的无理要求。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拯救民族的危亡,"词情慷慨,满座欷嘘"。接着各学堂学生代表都发表了救国演说。"是日大雨,书楼甚窄,多立门外而听,众情跃踊,气象万千","大义演华,仍由陈君仲甫(陈独秀)发起爱国会,立经全体赞成"。大家推举陈独秀、潘缙华、武备学堂学生2人、大学堂学生2人、桐中体操教师杨某等7人组成爱国会核心,起草爱国会章程,宣布"发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执干戈卫社稷,以为恢复国权基础"的建会宗旨。当天晚上,爱国学生们回到各学堂发动学生向当局请愿,要求"禀请抚台,电阻俄约"。武备学堂提调对学生的要求"亦以为然,于是公议,拟于二十四日呈进"(向巡抚呈书通电劝阻朝廷拒签俄约)。安徽大学堂学生向总教习姚永概提出三项要求:一是校方应代表全体师生向巡抚呈书"电阻俄约";二是请求学校增设体操(体育)课,以增强学生体魄,将来有利于抗击外侮;三是"请废自修日记"。当时姚永概对学生的爱国行为"深为嘉许",表示"君等激于忠爱之忱,予亦未忍相阻,见中丞(巡抚)时当为赞成"。而头脑顽固的大学堂总办刘某、提调恽某严厉斥责了请愿的学生和支持爱国学生的总教习姚永概并立即向巡抚报告。巡抚连夜召集安庆各学堂提调进衙,命令严厉镇压学生的爱国请愿活动,"讲得生毋得妄动,设有不遵堂规者,立即斥退(退学);设全堂恃众挟制,即全行开除另招",令安庆知府桂瑛封了藏书楼,解散了新成立的安徽爱国会,搜捕陈独秀等人,禁止革命演说。随后,一批带头请愿拒俄的爱国学生被强制退学,"计大学堂退十人,武备、桐城(两校)人数略少,其余留堂诸生近已照常上课"。 安徽近代第一场爱国学生运动被镇压下去了,但反清革命思想却在学生中更快地蔓延开来。1905年,武备学堂的部分学生秘密参加了革命组织"岳王会安庆分会","安庆分会成立之初约二三十人,后来武备学堂的学生多数都参加了"。自此开始暗中传播革命思想,散布反满宣传品,联络进步青年,准备武装起义,学堂成为当时革命运动的秘密策源地。1905年,光复会会员,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以道员身份来安庆"试用",因其亲戚原湖南巡抚俞廉三的推荐,安徽巡抚恩铭任命徐担任武备学堂副总办(会办)。孙中山获悉后立即从日本写密信致徐锡麟,称"阁下热心公益,怀雪前耻、抱推翻伪廷、驱逐胡虏之宗旨,坚忍不移,可敬可羡。辗转设施,得安庆武备学堂之领袖,全校学生感阁下平日鼓舞演说,亦佥特抱复宗旨"。孙中山要求徐组织好学生新军,一旦进机成熟,就乘机起来,控制安庆,扼守长江,为革命造势。1906年,徐锡麟改任巡警学堂会办。1907年7月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安庆起义。徐虽然于失败的当天就义了,但大批出身武备学堂的军官们继承了徐的遗志。1908年熊成基、范传甲发动了安庆马炮营起义,1911年石德宽、程良参与了广州起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柏文蔚等志士们终于将辛亥革命胜利的旗帜插遍了江淮大地。 本欲培养封建朝廷捍卫者的安徽武备学堂,由于学生的思想激进,开办几年后就成为巡抚知府们的一大心病。1905年秋,武备练军学堂停办。1906年11月,武备学堂被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开办前后8年,有5届毕业生。在百子桥本校址办学前后不过5年,这5年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的5年。武备学堂的学生们在参与藏书楼演说会的活动中,在陈独秀等革命先驱者的教育熏陶下,在反对封建专科的秘密集会结社中坚定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在此前后形成的"以天下为已任,舍个人仕途争民族国家光明前途"的良好校风,也由此代代相传。第四节 从陆军学堂到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 从1907年至1927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二十年:待续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在民主革命浪潮冲击下土崩瓦解,接着军阀混战、社会会动荡不己;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接踵爆发;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蓬勃兴起。未几,宁汉勾结、蒋汪合流背叛革命,中国大地到处血雨腥风。 革命潮起潮落,教育风雨飘摇。安庆北门外的这块校园里,二十年间换了三块校牌:陆军小学堂、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一、 陆军小学堂概况 1906年11月,安徽巡抚将安徽武备学堂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学堂设总办、监督、提调、文案等管理人员,当时已调任巡警学堂总办的徐锡麟被巡抚恩铭加任为陆军学堂监督。学堂有学长2人,教习8人,原由武备学堂聘珳的日本军事教官因合同期未满,留在陆军学堂继续任教。安徽近代名人潘赞化曾在这里教授日语课。据《安庆市志》,学堂学制三年,每年招正额公费学生70人,附额自费生52人。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洋文、历史、地理、格致、化学、算学、博物、训诫、操练、游泳、号音等13门。从以上课程设置看,陆军学堂与一般中学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有史料记载,熊成基1908年策动马炮营起义时,作战密令的第五条是"至北门外陆军小学堂夺取步枪,得枪后旋在该校取子弹进城"。由此判断陆军学堂军事教学色彩当时相当浓厚的。 学堂先后招了四期学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程良即为陆军小学堂的毕业生。1911年11月初,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安徽巡抚朱家宝害怕新军起义,下令陆军小学堂停办,但为时已晚,11月6日,安庆革命党人宣布安徽独立。为了应付革命时的地方治安,革命党人韩耆伯等以陆军学堂、测绘学堂的学生为主,组成青年军。"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中,青年军确实起了维持革命秩序,巩固革命成果的作用"。二、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的三年 辛亥革命后,陆军学堂停办。1917年,安徽省教育厅在陆军学堂校址开办了"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设置蚕桑、蚕丝两个专业,这是安徽省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首任校长为刘世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蚕桑女校师生积极参加安徽学界组织的声援北京爱国学生的集会、游行、罢课、请愿活动,抵制日货活动。女校师生和女师、培媛女校学生自己动手编制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交省学联学生上街贩卖,以抵制日货的销路。是年秋,一件骇人听闻的军阀暴行促使蚕桑讲习所从北门外迁入城内:当时学校西边不远为军阀倪嗣冲部"安武军"军营,该军军纪败坏,肆意妄为。1919年8月15日和9月1日的深夜,该部军人两次结伙侵入女校,许多师生惨遭强暴凌辱,导致十余名师生羞愤自杀,引起巨大社会震动。11月27日《字林西报》披露了安武军人群起围奸师生之事,举国同愤,各界纷纷发电撰文谴责军阀兽行。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朱自清先生愤慨地写下了诗作《羊群》,发表在北京《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上,诗中以羊群和恶狼作喻,表达了对受害师生的同情和对反动军人残暴罪行的控诉与谴责。事后有关方面提出女校设于僻静的城外,易受歹徒侵扰,迁入城内要安全些,于是1919年冬,蚕桑讲习所与设在城内的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互换校址。两年后讲习所与女子工艺传习所合并,成立安徽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则从城内姚家口旧敬敷书院校址迁到北门外百子桥本院址。第五节 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与江淮大学 从1919年冬到1926年冬,本院现址兴办的是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民国时代安徽大学创立之前安徽省唯一经中央政府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私立江淮大学。一、 江淮大学概况 "江淮大学,清季法政学堂之集合体,民国时法政专门学校之前身也"。安徽新式法政教育始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至清末安庆先后开办了官办、公办、私办三所法政学堂,辛亥革命革命爆发后,三所学堂全都停办。1912年春,安徽近代教育名人程滨遗先生募资筹办了私立江淮大学,先后聘请邓绳候、光明甫任校长。大学分文、法两学院,法学院有政治、经济、法律三系。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首届学生主要接收了安庆前述三所法政学堂以及因辛亥停办的其他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共1000余人。学校"初设于双莲寺旧电报局,先是清季有官办高等巡警学堂、民国初之国民法政专门法律(班)、及陈独秀经办之省立大学(的学生),次第归并江淮大学,校舍不足以容,乃迁入官立法政学堂(校址,即姚家口旧敬敷书院处--编者注),另建大楼一座,上下均作教室,又建教职员住室、图书、印刷各室,并于东北偏购地基一片为体育场"。1913年,任安徽督军的军阀倪嗣冲挪用教育经费办"团练",下令停办各类学校。私立江淮大学顶住压力坚持办学,军阀于是"屡加以罪名",学校"备受军警之骚扰",一直坚持至1915年。二、省立法专的办学与爱国学生运动 1915年,安徽巡按使韩国钧将江淮大学"商准改为省立,接收数年来经营之校舍,校具及图书仪器一切之设备",改为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并报中央政府教育部批准。法专在城内办学四年,于1919年冬迁到本院现校址,在这里一直到1926年冬停办。 法专的办学规模、课程设置等详情今已无完整的材料可考,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史料推断其概况。据《安徽教育月刊》载,法律专业本科班庚班(第七届)毕业生系1918年2月入学,原册42名,经四年淘汰,至1922年元月毕业38人。又据《中华民国史档案汇编》载:1926年法专上报教育部有法律、政治经济两个专业,在校本科生为88人,当年毕业本科生为40人,别科生668人,据以上材料推断:法专设法律、政治经济两个专业,办学有本科、别科两层次;本科学制4年,每年约招40人,别科培养规模较大。从1922年有第七届毕业生看,省立法专的首届毕业生看,省立法专的首届毕业生当在1916年毕业离校,由此延续到1926年春,法专至少应有11届学生毕业。法专每年2月新生入学。新生从全省中学毕业生中招考。根据癸卯学制,当时的中学为五年一贯制。1922年国民政府进行学制改革,中学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为使高等教育与中学改制相衔接,1923年6月省长"训令"法专在六年制中学毕业生未有之前,法专可仍从五年制中学毕业生中招生。但本科新生要上一年预科后才能进入本科教育。同时规定不准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旧制"中学尚未毕业之学生,"以杜泛滥"。 法专学生素有关注社会、关心国事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直走在安徽爱国学生运动的前列。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安庆后,安庆各校学生代表100多人于5月6日在法专召开紧急会议,决议以开展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以声援北京学生。5月7日法专二年级学生周骏(周新民)等7人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分头到安庆各校联络,随后又成立了以法专学生为负责之一的安徽省学生联合会,领导了安庆的反帝爱国运动。 1919年冬,法专迁到百子桥本院现校址后,把持省政的军阀当局任命前清旧官僚张鼎臣为法专校长。张秉承军阀倪嗣冲的意旨,反对法专学生参与任何爱国社会活动。法专学生周骏、童汉璋等组织学生掀起反张运动,张雇用流氓殴打进步学生,激起了更多师生的抗议,张最终被学生驱逐出法专。当局又任命有贪污腐化丑行的旧官僚丁述明为法专校长,全校师生当罢课40多天,拒绝丁到校任职,一致要求当局聘请光明甫先生回皖就任法专校长。当时光明甫隐居上海。在他未回皖之前的1920年3月,当局先任命在日本法政大学专科毕业的胡寅旭就任法专校长,声称法专"校务废驰已久",要胡"认真整理"。1920冬,光明甫回安庆首度就任法专校长。光明甫为安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中国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左派著名领导者之一。1902年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1905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11年曾与程滨遗创办了安徽私立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出任江淮大学校长。后因参加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遭北洋军阀通缉,一度隐居上海,1920年冬应聘回安庆接替胡寅旭任安徽法专校长。1921年6月2日,安徽法专学生会同一师、一中等校学生集合前往省议会请愿,要求当局增加教育拨款,发展教育事业。安庆卫戊司令马联甲调来军队,殴打学生代表,冲击请愿队伍,致使39名学生重伤、205名学生轻伤,其中两名重伤学生姜高琦、周肇基先后不治身亡,酿成震惊全省的"六·二"惨案。事件发生当晚,光明甫校长即赶赴省议会,面对马联甲的枪口,大义禀然,怒斥军阀暴行。回校后又在省教育会召开各学校校长紧急会议,通电全国,揭露军阀摧残教育、镇压学生的罪行,引导学生斗争并争得安庆社会各团体的支持声援,迫使军阀当局批准拨款抚恤难烈士亲属。1921年9月,安庆学生联合各界人士发起了驱逐军阀省长李兆珍运动,光明甫积极支持法专学生的正义行为。在反对反对军阀的斗争中,法专进步教师蔡晓舟和学生周骏、童汉璋联合一中学生许继慎、一师学生王步文筹建了安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1年冬,光明甫辞去法专校长职务,转由徐光炜接任。随后的一两年,法专的教学管理渐渐松驰,教学质量下降。徐校长不久即辞职,接任校长姓王。1923年,省视学刘杨烈检查了法专教学情况,他在呈省教育厅的报告中说:"法专内容腐败,暮气太重,每学期开课迟,放假早。开课不及一月又复远足旅行。来往动辄两三星期,糜费无论……。平时上课亦不认真,教员学生随意请假相习成风,恬不为怪,至考试时相率抄讲义或课本,毕业投考升学则落第者十居八九。为此省教育厅于5月底训令法专当任校长王某严格整顿校纪,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再见聘请光明甫重回法专。 1924年,光明甫第二度出任法专校长。此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光明甫代表安徽省国民党左派出席了国共两党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他领导下的法专革命思想广为传播,进步势力蓬勃发展。1926年1月,中国共产党安徽法专支部成立(这是安徽省高校最早建立的中共地下组织)。不久国民党中央任命光明甫、朱蕴山、周松圃等九人成立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省党部,光、朱、周三人为党务委员主持安徽党务。"这时,高涨的安徽革命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来自国民党内右派势力的夹攻",1926年10月,任安徽警备总司令不久的军阀陈调元下令查封了国民党左派主持的法专和建华中学,光明甫等左派人士遭通缉随党部撤往武汉。兴办11年的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停办。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先生先后三次来我校任教。前两次即任教于法专。1921年10月2日,郁达夫经郭沬若介绍来安徽法专就任英文科主任职,年底因编发创造文学社社刊《创造季刊》回上海。翌年春赴日本东京参加帝国大学毕业考试,获经济学士学位。1922年7月回国,9月携夫人孙荃返回安庆,继续在法专教授英文,至1923年4月方离职去上海。在法专期间,郁达夫创作了自传小说《茫茫夜》描述了他在安庆的经历与心境。作家来安庆前心情一直苦闷、孤寂,法专的生活使他心情为之释然,"心坎里觉得舒畅得很"。秀丽的菱湖公园风景也多次在郁达夫的日记和作品中得以描述。 法专学生中有教育名人章大光,革命前辈周新民(周骏)、革命先烈童汉章等。